时间:2007年9月13日
地点:四川成都
各位朋友:什么叫做文化呢?什么是中华的文化呢?中华的文化有什么特质?乃至于跟其他民族的文化有何区别?而我们又该如何来看待这样的区别?还有,在我们这个时代里,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我们如何来了解我们文化的处境?它将来的展望如何?我们如何参与?
今天,我想就这几个要点,说说我的基本看法,就教于各位。
文化的义涵
首先,什么叫做文化?现在,“文化”这个词语,被用得很泛滥,什么都可以有“文化”,吃饭有吃饭“文化”,跳舞有跳舞“文化”,甚至赌博也有赌博“文化”;当然这是一种广义的使用,不是它的原义,或它精确的使用。要知其确义,我们可能要回到这个词语的来源,我们追究它的来源,或许可以从中认取它的基本意义,乃至于它的价值所在。“文化”这个词语啊,可以追溯到《易经》,《易经》的贲卦。山火贲是由下卦离,上卦艮,下离上艮这两个小卦合成的一个大卦,称为贲卦——山火贲。
离的卦象是火,其义为明;艮的卦象是山,其义为止。两个意象合起来,于是这个贲卦就有“光明多彩,蕴涵安定”的意思。贲卦的彖传有一段话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最后这句“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古人简约成“人文化成”四个字,“人文化成”又简约成“文化”两字。于是,“文化”一词的本义,其全文是“人文化成”;而“人文化成”,是由“观乎人文,化成天下”而来;而“观乎人文,化成天下”,是因着“文明以止,人文也”而来。“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化成天下”,是对照着“刚柔交错,天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而说。所以我们要了解“文化”两字的原义,应把这一大段文章的意思都包涵进去才行。
为什么说“刚柔交错”?所谓柔卦是两阳一阴的卦,刚卦是两阴一阳的卦。离卦是属于柔卦,由下往上,是一阳一阴一阳;而艮卦是刚卦,是一阴一阴一阳。贲卦是刚卦和柔卦的结合,当然也可以解释说这卦里有阴爻、有阳爻,所以有“刚柔交错”之象。
“刚柔交错,天文也”,什么叫做“天文”?就是阴阳造化所表现的文章,天地万物所表现的丰彩。所以这个“天文”,不是对宇宙星体及其运行的研究的那个“天文学”的天文;“天文学”中的对象,虽然也可以说是老天所表现的“文章”,但是我们现在所说“刚柔交错天文也”中的“天文”,意义比较广,举凡天地万物自然界的各种表现,都是“天文”。这里的“天”,是“自然”的意思,比如说虎豹的纹路,跟犬羊的毛色不同,山河大地、草木鸟兽,各有其特质;那是自然如此,叫做“天文”。“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我们对天地间各种自然现象,观其变化,可以明其理则,可以因时、因地有所对应。
接下来,“文明以止,人文也”中的“文”,是对比上面的“天文”说下来的。我们普通说“文”,往往连着另一个字,说“文章”。文章就是“丰富的表现”。例如我们说一个人做文章,为什么叫“做文章”?《说文解字》说:“文,错画也”,说:“乐竟为一章”。“错画”,交错的图案,就是内容丰富的意思;“乐竟”音乐章节的结构,就是表现彰显的意思。所以要做文章,必须主旨明白、内容丰富,否则就不成“文章”;甚至结构不精巧、声气不显扬,也不算好文章。因此有“文”必定有“章”,“章者,明也”,也可以说有“文”,就有“明”,天文的表现丰盛多彩,有“文”有“章”,因“文”而“明”,叫做“文明”。“文明以止”,“止”,就是“止于至善”那个“止”,不是“停止”,而是“安住、安止”的意思;“停止”是静态的停在那里,“安止”是动态的,可以从体开用。那“文明”安止了,安止在哪里呢?我们从上下文可以明白,是“安止在人的生命中”,其实就是“安止在人心中”。
本来是天地有文有明,而“天之文明”何以能安止于人心?所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自然之文明,是自然界中的事,它只摆在那里,与人无关,乃是人使之安止于心,而起作用。也就是人能从眼前的天地万物之鲜明,察其理则,体其次序,人心体贴到天地“刚柔四时的变化”,于是继承了天地的“文明”,而开发出人特有的“文明”。这种“人类”自我开发的“文明”,就叫做“人文”,所以说“文明以止,人文也。”各位!你要知道这是一种很“不得了不得了”的观念!人类在这里表现了很高的智慧!为什么?因为天地万物所有表现都只能是“天文”,唯有人,可以吸纳天文而转出“人文”。你可以想一想,猫跟狗、虎跟豹,它们都有天文,但我们很少听到过“猫文”、“狗文”、“虎文”、“豹文”的,我们只听说过有“人文”,因为只有人,才能使“文明以止”,而开出“人文”。
有了“人文”,接下来,“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个“观”就是观照,观照即能体会,体会则能发扬,体会发扬了人的光明,叫“观乎人文”。人都是天之所生,都在天文与人文之感应中,所以能“观乎人文”的贤哲,就可以拿“人文”来“化成天下”。“化”是教化,“成”是成就。教化成就什么呢?使天下之人都变化其气质,以合于天文与人文。人也有天文的部分啊,你长的五官、四肢百骸,气秉的清浊、天赋的聪明笨拙就是天文。而人也可以有人文啊,人的自然天性中有光明也有黑暗、有智慧也有愚昧,如何变化其黑暗以趋向光明、改善愚昧使转成智慧,便是人文的范围。
有大智慧的人,能够观乎天文,了悟人文,我们称为圣贤。而他所了悟到的道理,原来是人心通于天心。而且每个人的人心都是一样的,都可以通于天心,只不过有的未尝开发,所以有先觉后觉之分。孟子所谓“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所以先知能觉后知,先觉能觉后觉,其实都本于人心之同然。因为人心之同然,所以,“人文”才能够“教”,能够“教”就能够“化”。化除人类心性的驳杂而归于纯净,也可以说化除险恶的人心而归于天心。“教”而“化”,叫做“教化”。古文《尚书》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道心是很隐微很微妙的,所以道心是难以把握的;人心是很不稳定很危殆的,所以人心往往是随波逐流向下堕落的。如果在人心惟危之处受到教育而起变化,使他常以道心为主,使他微小微妙的道心得以发扬光大,这样,因着人心体悟了天道、开创了文明,以此为教,以变化人性,总称为:“人文教化”。这样的“人文教化”,才是“文化”一词的本义!有智慧的老师,必定会将他所悟得的“人文”,教他的徒弟;有智慧的父母,必定会将他所悟得的“人文”,教他的子孙。这样,师授徒、父传子,这样一代“传”一代,而成“统”绪,叫做“传统”,叫做“文化传统”。只有“人文教化”的“传承统绪”,才可以称为“传统”,这又是“传统”的本义。假如有人从心灵中证悟了高度的智慧,又深透到纯净高明的境界,就是所谓的“圣人”。他以“先知”觉“后知”,成为民族心灵的导师。所以所有“圣人”,都是“教育家”,而且是“永远的教育家”,像孔子、像释迦佛。如果一个民族没有圣人,那这个民族就没有“文化”,没有“传统”可言。有了“文化”、有了“传统”,假如这个民族不绝灭,因为人心不死,这个“文化”就不会死、“传统”就不会断,而且可以流传到外族、流传到全世界去。“文化不死”、“传统永续”,这是“文化”和“传统”两词内涵中必有的意义。
一个民族要出圣人是不容易的,不一定每个民族都有圣人的、身为中华民族的子孙的我们,请你想一想,我们的民族有没有出现过圣人?假如没有,那可以从你开始,你也能够文明以止,你也能够开创圣贤事业。假如有,我们有圣人,那你就要体贴这个圣人;你体贴圣人,原来是体贴你自己,你体贴圣人之心,其实是体贴了天心。因此圣人的教导不是来告诉你他的所思所想所成就,他只不过是来启发你!所以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的教导叫做“启发”。何必害怕圣人!圣人跟我们是最亲切的朋友,因为他所开发的就是我们的本心、他的心同于你的心。他所开发的人文,就能教你、就能让你变化,叫做“文化”。“文化”的活动,随时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的生活中。
文化必定流传,流传必定有统绪。比如儒家统于孔子,道家统于老子,佛家统于释迦牟尼佛。凡是“传统”的源头,一定是从大智慧中流出来的,而其子孙的传承,一定要归宗到原初的智慧。严格来说,有“智慧”才有“文化”,有“文化”才有“传统”;如果你说我们四川有“吃辣椒的文化”,有“赌博的传统”,那算什么文化,什么传统?不是什么东西都有“文化”,都有“传统”。一个民族唯有有文化,可以体贴天心,变化人心,成为传统,这个民族才叫作“有文化的民族”。
人生四难
刚才说过,不一定每个民族都出过圣人,也就说不一定每个民族都有真正的文化。所以佛家说人生有四难,其中第一难,是“人身难得”。第二难,是“中国难生”。这个“中国”的意思,原本当然是“印度”的意思,因为佛法是印度人传过来的。其实我们中国也叫自己是“中国”,每一个有文化的民族,都认为自己是“中国”,因为它立于天地之中,所以我把“中国”了解为“有文化的国度”。生长在有文化的民族里,作为他的子孙,是一种福气,因此说“中国难生”。
假如中国有圣人,我就告诉各位:你是一个有福气的人啊!要鼓掌,呵呵。鼓掌不是为我,是为了你自己。你这样鼓掌,就满心喜悦,“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儒家的学问,叫做“悦乐之学”,高兴嘛,快乐嘛!为什么?心胸开朗嘛!天光万丈,人心合于天心嘛!当下即是,你能维持现在的心,你就是圣人了!因为你现在的心距离圣人不远,是相当清净的。用佛教的词语来说:人类就是为此“一大事因缘”而出世,为此而活得有意义。我们都是为此一大事因缘而生为中华民族的子孙,沐浴于孔子的教化之中。“一大事因缘”,现在我们所说的东西,叫“一大事”,我们齐聚在这里讲这一大事,叫“一大事因缘”!
这样讲起来,好像很明白,很简易你就可以接近人文天心了,很简单就可以使生命变化了,很简单就可以治国平天下了。是的,这不难的!但是,它又很难,因为,首先,并不见得每个人都有机会接触到“圣人之教”。所以“中国难生”,你既生在中国了,你也未必能够接触到这种智慧,因为还有第三难,所谓“佛法难闻”,我们也可以说“圣教难闻”。或许是因为这个时代,不给你机会接触真正的文化,或许是因为你的父母老师没有见识,不教你圣人的智慧,那你在中国活一辈子,等于白活了、枉费了,如果有下辈子,是不是还能生在中国,那是没有保障的。进一步,“既闻圣教”了,你也不见得有意愿去领受,所以第四难是“生死难了”,我们也可以说“圣道难成”。也就是你不一定能深信所闻的“真理”,而在自己的生命中实践出来,以成圣成贤。
我们扪心自问,如今,我们号称是中华民族的子孙,但我们听说多少圣贤的教导?我们愿不愿意体贴,愿不愿意深信,愿不愿意躬行实践?我们把圣贤看成是怎么样一个人?是把他看成跟自己生命合拍的智者呢?还是把他们当老师?还是把他们当朋友?是把他们看成隔壁家的老头呢?还是把他看成是不共戴天的仇人?中国人要接受自己民族高度的文化,开启完善国民的性情,看起来很简单,也可以说本来很简单,但可惜的是,人生往往当面错过!
反省历史各朝代,当然,有些时代是比较清明的,教化盛行,那个时候人生是比较有保障的,因为君子比较多,为什么君子多?因为接受教化开发人性的人比较多。历史中一遇到文化没落的时代,人的心灵是受苦的,乃至于社会动乱,生民涂炭。请看我们今日之天下,是个怎么样的时代?民族的生命流落到何方?我们每个人,生于斯世,长于斯土,应该要体察这个时代的风气,了解我们生活的处境;因为我们脱离不了时代,我们必定受时代影响。但是另外一方面呢?我们每个人也都可从时代处境中立志,跳出时代,改善处境!因为人生还有永恒者在!
我常讲:一个人要有所成就,首先要跳出他的个性。我们说每个人都有他的个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所谓的个性,从阴阳造化来的秉赋,都是刚柔交错的、驳杂的、有偏向的,没有“天纵英明”,一生下来就清纯透明的;因此每个人都要学习跳出自己的个性,从理而行、从圣贤之道而行,其实从圣贤之道而行,就是从你自己的良心而行!跳出自己之后,还要跳出环境。你长久处在一个环境中,会养成某些习惯,这些习惯又渐渐会融入你的个性,所以人要能跳出环境,才不被习性所束缚。不仅要跳出生活圈的环境,还要跳出历史的环境,也就是要跳出时代的限制。你不要感叹你的时代,是个什么人心不古、文化没落的时代,因为感叹是没有用的。你可以在任何状况下直契圣贤之教,这是唯一的出路。如果你说,天下滔滔,我一个人又奈天下何?其实不然。领悟圣贤之道是自己的事,所以每个人都可以跳出时代,与古人为友。
不仅要跳出时代,乃至于应该跳出民族,这就更加深刻了。我们刚才说中华民族有圣人,中华民族有人性的开发,让你能够承受这般人性的光辉。但世界上有许多民族,别的民族有没有开发出别一面向的智慧?我们刚才说人心可以合于天心,假如人心真的合于天心了,所开发出来的智慧应该是一样的,其实不然!为什么?因为天心固然是一个整全,但天心要透过人心来表现,一个人或一个民族的心灵是天心表现的一个通孔、一个途径。有一个孔通了,就等于在暗室中开了一扇窗,这边开了一扇窗,有了一道光,你通过这道光看到这面的景色;但是,开了这边一道光,注目于此一道光,就同时造成其他方面的封闭。所以,人类常常有所开,同时有所闭。此老子所以警告“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的缘故。
因此别的民族可能有另一个面向的开创,而凡属于心灵的开创,都是智慧的一支,都是天地之一道。本来,所有智慧方向,是人心都应该照顾的,都可以开发出来的。只是一个人一时之间不能全部照顾,乃至于一个民族那么多的人,在那么长久的历史中,有那么多圣贤,也不能全面照顾!但不碍原本的心灵是整全的,不碍它一有机会就要扩充。这种人心之不容已,在中国文化的发展历史中,就有印证。有什么印证?就是对其他民族文化的接触、学习,乃至融会、贯通,形成文化的开拓,造就文化的新局面!
中华民族自本自根,从自己民族生命底层发出来的人文教化传统,具代表性的,有儒家和道家,这两家无疑是人类高度智慧的表现,而是其它民族所没有的。不过,到了东汉时期,印度的佛教透过西域传到中国。假如你是东汉时代的人,乃至于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这五、六百年之间的人,你接触与你不同民族的人,你听闻与你祖先不同,甚至相反的教。你会怎么反应?
中国古人是很有气度很有智慧的,因为他老早就接受了孔子的教导。打开《论语》,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我常问“学”这个字,到底学什么?孔子并没有详细交代,陆象山曾经说《论语》不好读,就连“学”这个字,如果读书没有“本领”,连要学什么,都难以领会。所以读《论语》首先要知道什么叫“学”?要“学”个什么?我们应该从《论语》的所有章节去讨消息。我现在把它领会成:“学是学人类的文化智慧,所以,凡是人类的文化智慧,统统是学的对象”。什么是人类的文化智慧?孔子并没有说他的智慧就是智慧的全部,所以孔子说要“见贤思齐”,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因此,在中国,凡是读圣贤书的人,都心量开阔,志气远大,不小家器。从那里证明?好学嘛!
怎么学?是不是打倒孔、孟、老、庄,来全盘学释迦牟尼佛?古代人才没有这么笨!佛家固然是大智慧,儒道也是大智慧。凡是智慧,不仅不应互相排斥,还应该融为一体,这是古人的气量!古来读书人,大体都从小就学儒学道,假如行有余力再学佛教,如因缘特别,更是遁入佛门,依教奉行。当时的中国人,不问人是古是今,只看他有没有智慧,不问教是哪个民族的,只问它合不合人心。而佛教确实是人类一大智慧,确实能打动人心,确实能为人生立方向。所以中国人一接触到佛教,就尊重佛法、学佛法,甚至社会上高等资质的人都投到佛门中去,出了许多大和尚,他们不辞劳苦,翻译经典,讲论经典,还西行去拜师取经。中国这样的吸收消化,经过六百年,佛教就在中国生了根,成为一大教,甚至中国人能够自己开宗立派。印度的佛学传到中国来,中国特别发扬大乘佛学,而中国的大乘佛学又不只继承印度原有的空、有两宗。中国开出天台宗,印度原本没有天台宗;中国又开出华严宗,印度原本没有华严宗;尤其中国开出禅宗,印度原本没有禅宗。而自从释迦牟尼示寂以后,印度人渐渐不信佛教,回去信他们的印度教了。所以全世界信佛教最真切的地方是中国、全世界为佛教保留最多文献的是中国、全世界能够发扬光大佛教的是中国,但中国没有变成佛教国家,中国的儒家、道家,还是传续不绝,成为儒、释、道三家并行。中华民族吸收了佛教,扩充了中国人的眼界,但是中国人还是中国人!我们的祖先替我们后代子孙,保存了自己的文化,又吸收了别的民族的文化,让它融会贯通,开拓新的境界,这是全世界文化交流的典范。因为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深厚教养的民族啊!如果是庸俗浅陋的民族,譬如我们读西方的历史,有些民族,虽有自己的文化,但被强势的占领者连文化也消灭了,要不就是自己没什么文化,被其他民族的文化同化了。只有中国能够在印度佛学面前站得住,这是个了不起的民族,我们应该为我们祖先鼓鼓掌!
中西文化的接触
可是到了最近一百年,大家所关心的问题来了。我们就处在这个时代当中,我们这个时代,又遇到人类第三种高度的智慧——所谓“西方文化”。或许我们不必称它为“智慧”,但至少,它也是人类心灵高度的成就。因为我们如果要谨慎的用“智慧”这个词,西方的文化不一定能称得上是“智慧”,但是它也是人类心灵必要的开发。西方人有什么心灵上的开发呢?他们开发了人类的思辨理性。人类会思考,人类面对自然,运用思考以研究自然,而成就科学,这也是人类基本能力的发挥。虽然老天并不一定允许我们用科学来破坏地球,甚至破坏宇宙,不过老天既然赋予人类有逻辑思辨研究的科学能力,我们就应该好好开发,这也是人类之尽其本分。
我们看到西方在思辨理性上的成就,回想到中国古人,也并不是没有发展,只是没有发展得这么精致细密系统整然。西方人发展出这么精致细密的知识、科学,乃至哲学系统,我们也要赞叹!但,我们马上也要回头过来,认为这本是人心之所本有,就好像释迦牟尼佛所证成的道理,也是人心之所本有;佛既是人修成的,而任何人都有佛性,所以不只是印度人可以悟道成佛,中国人也都可以悟道、成佛。西方文化是理智理性的成就,而理智理性,是全人类同有的,西方人可以成就科学,难道中国就没有科学心灵?就没有逻辑判断?就不能培养细密的心思来研究物理吗?怎么可以这样看中国人呢?
这也是人心嘛,所以中国人要尽中国的民族性!除了儒、道两家要继承发扬,佛家也要继续发扬之外,我们相信也可以学好西方的科学。但不一定要像西方一样,发展到最后被科学所奴役。我们可以发展科学,但我们应该善用科学,这就是我们中国文化目前的大事!本来我们遇到西方文化就要这样看——我们古人,曾经将儒、道两家变成儒、释、道三家,现在我们要学他们,将儒、释、道三家变成儒、释、道、西四家。
人类之有文化,将近三千年到五千年的历史,这数千年的发展,全世界人类的智慧成就加起来,只不过儒、释、道、西四家。所以如果在此一时代里,中国人站在自己文化本位上,又把西方文化也吸收进来,我们就完成了最广阔最丰富的人性成就,乃至于完成全面人性的开发。或许一个人不能够完成这么多的学问,但是一个民族总和起来可以成为一个大圣人!这就是我们的时代使命。任何一个中国人生长在这个时代里,你必须为自己庆幸,因为我们有许多圣贤的榜样,我们不止有中国的圣贤,也有印度的圣贤,我们现在还有西方的圣贤。不过,近代的中国人为自己庆幸,让自己走向文化的坦途了吗?
近一百年来,中国的文化方向,统合来看,只不过两种类型:义和团和五四。义和团的心态是不可取的,自满自足、闭关自守,把洋人都赶出去;这是不合人性,不合《易经》“文明以止”的教导,不合乎《中庸》“道并行而不相悖”的精神的。所以义和团很快就失败了。我们再看五四时代,那批知识分子怎么了?五四的人把中国的国势和西方对比,觉得中国落后了,落后了,应该学习。学习,是合乎孔子之道的。但他们认为我们必须先放弃自己的所有,才能学西方,他们的口号是“打倒传统,全盘西化”。各位,这合乎《易经》《中庸》的精神吗?这合乎孔子的教导吗?这合乎中国汉唐盛世的心量吗?所以我常说近代的中国,出了不肖的子孙,没有担当!没有心量!小气鄙陋,要么就是排斥西方,要么就是打倒自己。
其实,我们如果能够回归到人类心灵的源头,去看人心的本质,体认到人心原是开朗的、人心原是光明的、人心原是无可限量的;你纵使不能开发全面,也要有这种理想和志气。现代的中国人从心灵的根本上丧失了理想,从生命的源头处丧失了志气。所以,现在最重要的是中国人恢复理想,重新立志。有理想、有志气的人越多,所开发出来的能量就越大,综合起来就能够开一代的风气,渐渐成一代的学术。他就能够上对得起祖先,下对得起子孙,乃至于内对得起自己,外对得起全世界,因为全世界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国这样大方的。
当然,融会文化,是大家共有的责任和权利,西方人或许很大方、很客观、很好学,但是西方人要学习中国文化是不容易的啊!如果中国人心胸平正了,中国人要学西方的文化是很容易的!所以全世界文化融合的责任在中国,不在西方。文化有深有浅,所以学习有难有易,我们说要西方来学东方、学中国,很不容易,倒是中国要学西方,比较容易。这并不是自我安慰,自我陶醉,为什么?因为西方的文化主题在知识,知识的背景在逻辑,逻辑是清楚的明白的、知识是可以验证的,凡是清楚明白可以验证的,学起来都比较容易。一个人静下心来一步一步往前走,所走出来的,是跟大家一样的,这叫客观。凡是客观的学问都是明白而容易的。中国人不必太过着急,科学不是那么困难,只是科学精神没有养成,那科学才是困难的。
五四的文化运动要中国人学习西方的科学,但是他并没有教导我们中国人养成科学精神,所以中国人拼命学科学,学了一百年,还是没有学好。学科学也要有君子之风,一个学科学的人要放弃名利,要肯自己关在研究室里一辈子啊!现在我们中国考上了清华、北大的理工科,学科学的青少年,你去问,一千个人里面,有几个立志一辈子关在研究室里面,不求名不求利的?假如社会上那些号称聪明的理工科学生,没有发愿终身投入研究的科学精神,每个学科学的人都想赚大钱、都想做大官,我们中国科学怎会有希望?科学不是只有技术,它的背后也要有一点精神,所以西方也不是省油的灯,他们也在为人类的理性而奋斗!没有这种奋斗的精神,你什么也没有。
以中华民族所在的这么一片广阔的土地、这么多勤奋的人群,要成就科学,哪会那么难?因为科学这种学问,在人类心灵的根、是浅的,是佛家所谓“识心”的发用。但是要西方人来学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是不容易学的,中国文化之根很深,是佛家所谓“智心”的发用。智心,用知识的眼光看起来,是不清楚、不明白,甚至可以说是糊里糊涂的、是莫名其妙的。为什么莫名其妙?因为它妙不可言!
西方人学中国文化之所以难,另外还有现实上的理由:近两、三百年来,他们的文化当令,他们的国势强盛,他们看不起中国、看不起东方,他认为东方是野蛮落后的民族,称为未开发国家。以这种心态面对世界,不是类似义和团吗?注定要吃亏失败的。当然,像中国五四盲目地崇拜西方,也要失败。正常的态度是不卑不亢,我们应该以平等尊重之心,该怎么办就怎么办,才是道理,人类才有前途。
我们固然要尊重自己,我们也要尊重他人,而所以尊重,都要以理为主。有道理处就是我要低头的地方,有道理处就是我要赞叹的地方,有道理处就是我要学习的地方。然后我们要把所有道理统归一个道理,就是人心、人性,天地之心、天地之性。我们知道人心人性之同然,知道天性天心之常在,就知道所有人类的文化是可以融会贯通的,是可以相辅相成的;我们就不会有五四时代那种浅薄的想法,认为一定要打倒某一个文化才能成就另外一个文化。凡是文化统统出于人性,人间只有一个心,只是人心表现的方向和成就,或许有先后深浅的不同,自家的文化固然要珍惜,别家的成就,正是自我开拓的机缘。所以现在的中国人,是最有福气的,不要把中国文化看成是你的包袱,也不要把西方文化看成是对你的压迫;你应该把它通通看作是你的财富,要感到自己三生有幸,要昂首阔步,迎接新时代,成就新世界,不要学五四的窝囊相!
我们可以继承自己的祖业,我们还可以继承别人的家当,我们都把它们聚拢在一起让它们相辅相成。让人类两种的心灵——一种是人文的心灵、智慧的心灵;一种是思考的心灵、认识的心灵——完全成就。这是我认为的中华文化目前应该有的走向,而这个走向必须由中华民族来承担,不能够交给其它人。所谓“中华民族”在哪里?“中华民族”不在哪里?就是你跟我,就是我们每个人!要跳出时代,十四亿人,纵使十三亿九千九百九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个人,都不想不做,我一个人也要想要做!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胆识,有这样的信心!我们才对得起我们的祖先!
这不是很困难的,一般人都认为很困难,一直在心里嘀咕:大家都不做我干吗要做?一个人的力量有用吗?一个人要看得起自己,认为自己是宇宙天地之子,那你就有责任,你也有权利这样想、这样做,如此,自然就会有力量,自然会产生效用!
以经典企近文化传统
那么要从哪里着手呢?能够让自己开拓这样的理想,并且让那理想落实,在现实中表现出来,这当然是更不容易的事。但是我认为一个人只要认定了人生的价值方向,尽他的本分去做,他就对得起自己了。天下所有人都能大方坦荡的尽其本分,天下就太平了。而且一个民族是延续的,百年的败坏,并不一定在一代就能扭转得过来,但我们这一代如果能端正方向,随份尽力,又把这种观念交给下一代,则时代风气将日渐转变,到了下一代人才将愈出愈多。
当然,我们需有一些办法,让这一代的人以及后代的子孙们比较容易开启理想,端正方向,随份尽性,以接近圣贤之心,以成就自我的生命价值和民族的文化大业。这就是我们不遗余力推广“经典教育”的原因。什么叫经典?只不过就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智慧的记录。凡是智慧的记录,用刚才的方式说,就是人心人性、天心天性的记录。凡是人性的智慧,在有人的地方,必定能产生教化启发的作用,必定能够成为传统,所以说“传统传统”,传统只不过是经典的传统。
我们要开启智慧,从经典着手以回归传统,是最容易的。譬如,刚才说过,中华民族吸收了印度佛教,请问我们是怎么吸收的?我们是从经典吸收的。这也是中华民族吸收佛教所以成功的重要因素,因为我们用对了方法,走对了路。或许是由于历史、地理的理由,印度文化要传到中国来不容易,只有一些有远见有理想的人,他才能够迢迢干里,或是从印度到中国,或是从中国到印度,这些人是有文化使命的人,他们来往的凭借是什么呢?就是经典!所以说“佛教传到中国”,其实就是“佛经”传到中国的意思。
印度的和尚来到中国,所谓“远来的和尚会念经”,他们不只带来经典,他们自己本身就是经典的表现。而中国去印度学习学什么?古人称为“西天取经”,所学的重点还是“经”!什么叫做“经”?就是佛教智慧的记录。即使我们刚才说文化一词、有狭义,有广义;从广义说,人类的各种表现,都可以说是文化。印度也有很多种文化,印度有跳舞文化、有饮食文化,有其它的杂七杂八的文化,但是都没有传到中国,所以不起作用,只有“经”传到中国而产生作用。因为中国与印度相接触的人物,都是饱读诗书,有儒家、道家涵养,有理想、有志气的高级知识分子。这种有高度智慧的人所关心注目的,当然是集中在高度的智慧上。我相信这种人,如果同时接触到印度各种高高低低的文化,也只会吸收高度的文化——经典文化。高明的人,只传高明的学问,这叫“高来高去”!
很不幸的是,到了现在,我们面对西方,因为心态完全不同,所以情况完全不同。我们可以回头检视一下,中国是怎么跟西方接触的?跟西方接触的凭借又是什么?中国跟西方接触,早在明朝末年,那时候有传教士来传教,传教士跟印度的和尚差不多,有理想、有智慧、有热情,当然还有一份对中国的尊重感。西方传教士赞叹中国,称中国为黄金的世界( golden-world)就是最高级、最理想的世界。中国的明朝末年是已经非常衰败了,但在他们看起来还是净土。中国又是什么人来接触这些传教士呢?士大夫。这些士大夫跟他们谈什么呢?大部分不是谈宗教,而是谈学问。所以中国人先吸收他们的天文学、地理学、医学等,总之、是注目于他们高层次的学术成就。
但是到了满清,因为传教士来得多了,也有不像样的。传教士对中国信徒说不可拜偶像,乃至叫信徒把祖先的牌位统统拿去烧掉,触怒了朝廷,下令将传教士全数驱逐出境。叫做“闭关自守”、大约经过了十八、十九世纪两百年。这两百多年,西方工业革命成功,学术和国势蒸蒸日上。西方文化从希腊以来两千多年,就在这两个世纪里开花结果、光辉灿烂。而中华民族恰好在这两百年间,由满清统治,学术闭塞,人心社会越来越走下坡。到了满清末年,西方最灿烂的时候,也是中国最没落的时候。西方人那时候军事和经济强大了,来到中国,希望跟中国人交往,什么人来到中国?交往什么?不是有智慧的、高尚的人来,不是来做文化的交往,而是一些势利鄙夫,来做商业的交往。他们用什么来造成商业的交往?用坚船利炮!在武力的撑腰下,来叩关,来做生意赚钱。而中国与之周旋的人,不论在朝在野,往往也是功利之徒,藉洋人之势力欺压中国,号称“买办”,即是洋奴。这是老天很不幸的安排,近代的中国,接触人类第三大智慧的历程,是在非常悲惨的命运下,由没有文化见识的人,用很不正常的方式,去接触的。
这虽然像是老天的安排,是命运的注定,是时代的悲剧,好像没有脱身之计,不过,我认为,纵使老天有意降灾于中华民族,中国人也不见得完全要听天由命,就看中国人如何回应罢了。因为满清两百多年的统治之后,中国人已经丧失了可以回应大时代的能力,因为没有大气魄、大心量、大眼光、大担当的人了。清朝末年或许还有一些老读书人,还识得点大体,讲了一点有人气的话。到了民国初年,就几乎完全绝灭了。如,清朝末年至少还有一个张之洞,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念。这“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两层文化观,是有所本的。或者是本自于他读圣贤书的心得,知道智心、识心的高下层次。或者步着日本明治维新的后尘——日本明治维新时,伊藤博文和一些日本的汉学者,建议明治天皇,要学西方,但不可以忘了汉学,他们有一个口号说:“汉学是米饭,西方是配菜”,因此,日本的明治维新大体是成功的——中国满清末年假若采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模式,大体也会是成功的。
但是中国不幸,并没有走上这条路,出了个义和团,引起八国联军,彻底失败。国势越来越弱,信心愈来愈薄,辗转产生了五四运动。这好像是历史的必然,其实也是人心的自食其果。五四运动本来是为了救国,后来反省到文化上,认为中国现在这么积弱,一定是中国文化不适于“生存”。中国人这么“贫、弱、愚、私”,都是孔子的罪,中国人从孔子以来就有“原罪”了,所以要打倒孔子,打倒传统,中国才有救。打倒传统的方法,就是打倒经典,让中国人不敢读经。并且进一步打倒文言文,让中国人连中国书都不会读。
五四运动影响了整个中国将近一百年,中国人真的不能读中国书了,中国人真的忘了自己是中国人了!但,现在看来,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五四运动是走错了路了。现在回顾一下,我们就应知道,五四这批人的心胸是很狭隘的,五四这批人的眼光是非常短浅的,他们是没有智慧的。为什么没智慧?他们不是没有读书,但是因为从清朝以来,两百年的军事恐怖统冶,读书人的思想被禁锢了、五四那批人虽然也有些聪明有些学问有些热情,但都是浮面的,没有“文明以止”的“人文教养”,生命不够醇厚;所以他们受了刺激,就受不了,反应激烈,只顾眼前的救难、不顾一切的后果,鲁莽灭裂,推倒一切,到最后什么都没有。“一穷二白”,是五四人为中国定下的命运!你不要以为他们热情如火,能言善道,就值得投靠,人间有价值的东西还是“文明以止”的“人文智慧”。
举例来说,胡适之自以为是历史学家,但他的历史只是考据,他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考证《红楼梦》。但这种考证,只是好玩炫耀,他并没有孔子作春秋兴灭国继绝世的精神,并没有想要为天地“立千年之人极”而努力,他也没有为中华民族的长远之计来做一个大中至正的规划……请你重读胡适、陈独秀、鲁迅等人的文章,看看他们有何气度?有何远谋?有何蔼蔼之仁?有何悲悯之情?他们反而成了“青年导师”,注定中华民族要倒大霉了!
已经很少人再谈五四了,五四好像已经过气了,但整个中国社会人心,依然不知不觉地还在五四的笼罩中;唯有明白的人,才能从时代人群跳脱出来,为自己,为民族做点正面积极的事。怎么从时代人群跳脱出来?要上溯五千年,体贴一点中华民族圣贤的原创智慧,还要横观数万里,放大心量,面对世界,多元开拓;我们才能够知道我们的生命的寄托所在,然后才有自己的定位,才知道自己的身份,才知道来此世间要做什么、能做什么,这叫做“安身立命”。在此时代中,每个人先在自己的位置上做好自己的事;有能力,再去吸纳别人的养分,协助他人、影响他人。这是孔子所谓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一个人要如此立志,一个民族也要如此立志。刚才说过,这时代或许没有人要立这种志,社会风气不但不帮你立这种志,它甚至嘲笑打压立志的人。但你可以自求多福,自己先站起来!自己先做去,这是为了民族,其实最主要的是为了完成自己生而为人的本分。
以读经教育复兴中西文化
我自己反省一下,我没有什么能耐,但我愿尽心探求人生和民族文化的方向,并在此方向上尽力而为。我认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必需以中华文化的复兴为基础;而中华文化的复兴,最直接有效的做法是让中国人重新去读中国的经典,从熏习中领悟中国的原始智慧。所以,这十几年来,我尽力地提倡读经的教育。读经的教育,首先是要读中国自己传统的经典。为什么首先要读中国的经典?这里有两个理由:一来是因为中国的经典本来就是一种人类高度的智慧,二来是每个民族都不应“数典忘祖”,每种文化对世界都有贡献。这两个理由,到最后只是一个理由,就是,它是“文明以止”而可以“化成天下”的人文传统!忘了我们中国的经典,你也就不知道圣贤的心量之大,不知道圣贤的境界之高,没有智慧作典范,人生将丧失方向。而中国人忘了中国的灵魂,不仅对不起自己的祖先,对世界也没有贡献。总之,到最后是:对不起自己的生命。
如果全民族普遍没有经典的流传教化,社会很难形成醇良和善的风气,这个社会就会人欲横流,成为一个尔虞我诈,互相欺骗倾轧,大家难以存活,存活也没有幸福的社会。从个人来看,没有经典的熏陶,一个人很难具备君子的心量和情操;不管赚多少钱,有多高的地位,社交频繁、觥筹交错,内心深处总是空虚的不踏实的。所以忘了经典,就是忘了文化,就是忘了自己的祖先,乃至于忘了自己的责任,乃至于忘了自己的权利,所以我们首先把自己的经典恢复起来。自己的经典包括儒家、道家,乃至于佛家——你不一定要信佛,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对于佛教的基本教义,不能不了解;不了解佛教,你也是埋没了自己,并且对不起祖先——所以儒、释、道三家基本经典,全民族的人,自读书以上,都要有相当的熏习,甚至要熟透。这是国家本就应该建立的教育政策。
再来就是,吸收消化西方文化,也应该从西方经典的读诵起步,因为西方人最基本的心灵,最基本的人生态度,都在经典中,不在技术上。光学技术,是不能了解西方,也不能融会西方,更不能“赶上”西方的。所以我不鼓励人信基督教,但我鼓励人一定至少要读读《圣经》,这是西方心灵的归宗之处。我们还要读西方的一些重要哲学家的作品,我们才能理解西方人怎么做学问、怎么思考问题、怎么看世界;我们才能与他们对谈,抓到他们学问的要领,这才真正地叫做吸收西方文化。
五四运动要我们学习西方文化,甚至要我们全盘西化,但并没有教我们从西方的精神层面去了解西方、学习西方,当然更不敢要融会西方、超越西方。他们只叫我们跟着西方人跑,模仿西方的表面成就,这完全是功利的心理、肤浅的心态、儒弱卑微的心灵。现在的中国,依照他们的指示,走了九十年,既失去自己的传统,又没有把西方学进来,所谓“学步不成,失其故步”只好“匍伏而归”。堂堂一个中华民族十数亿人口,被整得都在地上匍伏,抬不起头来。五四的路还要继续坚持吗?从今以后,我们如何自立,如何教育我们的子孙,不是需要重新慎重地思考么?
所以我们现在应该提倡经典的教育。经典教育,其实就是文化教育,就是开启并丰富人类心灵的教育。而接触经典最简易有效的方法,就是从儿童起,让他反复诵读,叫做“儿童读经教育”。读经的内容,包括中国自己的经典和西方的经典。反复诵读,熟悉一些重要经典的文章——叫做“满腹经纶”——便可为文化见识奠定一个基础;有了根基,便大大地增加了将来接受指点或自己领悟的机会;经过长期的默默熏染,容易激发一个人成圣成贤的志气,至少给人一个远大的规模,容易开拓出顶天立地走向世界的心量。
学问能力是一回事,心量志气又是一回事,你还没有学问能力之前,必须有向往那种学问的心量和志气。志气和心量,是当下在心中就可建立的,是简易的,此模拟于“顿教”;学问则须有累积的工夫,是繁难的,此模拟于“渐教”。但没有心量,就没有工夫。所以一个人用功固然重要,但激发自己的志气、立定人生的方向更重要。
即使现在已经长大的人,要做大的学问,或许一时做不来,但是每个人都当下可以开发心量、立下志愿。有些事情是可以一刹那之间完成的,这可以称为“智慧”。而有些事情呢,是需要用功夫琢磨的,这可以叫做“学问”。所以我们如果自谦没有学问,也真的没有什么贯通古今融汇中西的学问,但至少我们也应该有智慧,开荡一下心胸,不要甘于凡俗鄙陋。而对我们的下一代呢?他们机会尚未丧失,我们就要既培养他的智慧,又要预备长期的累积他的学问。学问能够配得上智慧,这个智慧就真实了,叫“智慧的真实化”。智慧真实化,生命才能真实化。要不然,没智慧,人生固然一切皆假;有智慧而没有学问,也还是虚假的,人生如幻如化,将来是与草木同朽的。所谓“人身难得”,虽然生而为人了,但空空地生在中国,空空地只听说中国有圣贤,你的智慧却开不出来,没有自觉、随波逐流,弄来弄去,好像很热闹,过的却不是自己内心所要的生活,而是盲目跟风的生活,等于白活了一辈子,这太可惜了!
我在想,我们怎么有智慧,并且能让智慧真实化?我劝孩子读经,我也劝每个人自己读经,先开拓心量,也多多少少增进学问。假如还没做成学问,至少对经典、对有智慧有学问的人会起一种尊重之心;我们尊重儒家、我们尊重道家、我们尊重佛家,我们尊重西方的科学、尊重西方的哲学、尊重西方的宗教。这种尊重之情是一种很难得的自我的开发,也是一个人的安身立命之道。你能够放开自己,你能够尊重他人,你的心就定得下来。所以要安身立命,先要尊重圣贤、尊重经典,开拓心量,然后依照自己的能力,用学问去落实,你这一辈子能做多少算多少。但是对于下一代,一定要想办法,不要浪费他的时间、不要浪费他的生命,尽其可能地协助他实现他生命应有的内涵。这样,我们就是在做一件“赞天地之化育”的事,我认为这就是教育的本义。当今时代,尊重经典、开拓心胸,又博学深思、层次分明,贯通古今、融汇中西,让中华民族的文化再开一次花,这种学问真能做出来吗?当今世界还有没有人讲这样的学问呢?有,那就是新儒家!假如有人想要了解人类文化的统绪,当今中华文化的处境,我建议,大家应该读新儒家的书,并立志做个新儒家。为什么叫做“新儒家”?就是表示儒家还没有死掉,儒家还有生命力。儒家本是一个学而时习之的学派,既然是学而时习之,他就没有特定的主张,也就是没有特色可言。没有特色,就是它的特色。心态开放,尊重一切、学习一切、成就一切就是他的特色,能够有这种心量的人叫做儒家。没有这种心量,你再谦逊客气、卑躬屈膝都不算儒家。没有这种心量,你造桥铺路,甚至逐鹿中原、拥有天下,都不算儒家。一个儒者,既是这种心态,则在每个时代、每个地方,都有他应该做的事,都有他恰如其分可以做的事。所以这个时代,假如你有儒家精神,你的精神跟孔子一样,但是你所做的事必然跟孔子做的不一样,因为时代不一样了,这是“新儒家”之所以“新”的意义所在。也因为这林的“新”,是新在作为,不是新在本质,所以“新儒家”虽然“新”了,但依然是“儒家”。
当代新儒家的志业
当代新儒家开创于民国初年的熊十力,跟熊十力同辈的,还有马一浮和梁漱溟。梁漱溟性情真切,但基本上没有学生,没有传人,他的学问断了。马一浮有些名士气,平生不太注重讲学,作了几本书,我们可以看他的书,但是也没有学生传他的学问、也断了。只有熊十力,学问宗旨明确,而且一辈子讲学,遇到人就讲,不管人听懂不懂,不管人要不要听,他念兹在兹,就是要为圣人抱不平,要为时代指方向,所谓“誓此身心,奉诸先圣”,所以熊十力的学问成型态,有传人。
熊十力有三个传人最有成就,一个叫做唐君毅,一个叫做徐复观,一个叫做牟宗三。唐君毅先生文化关怀最为深刻、最为细密,讲学表达最为委曲,这个委曲不是委屈自己,而是回环婉转,各方面照顾周到,所以号称新儒家的仁者。徐复观先生是军人出身,后来受了熊十力先生的影响,生命转向。这里有一个小故事很是动人:徐复观还年青时,已官拜将军,听说有一个人叫熊十力,很有学问,在传儒家之学,他就登门拜访,高谈阔论。熊先生看他有志于学,就教他说:“你关心国事,那你就应该懂得历史,你可以去看王船山的《读通鉴论》”。王船山是明末遗老,明亡以后,誓不做清朝的官,隐居着书,在国亡世乱的心境下,读《资冶通鉴》,尤有另一番感受;他每有心得,就写下笔记,笔记成书,就叫做《读通鉴论》,对历史和政治,有独到的见解。徐复观回去,就真的读了这部书,过了几个月,再来拜访熊先生。熊先生问他看了王船山的书没?他说看了看了,那王船山啊,见解虽然不错,但哪里又怎么样,哪里又说得不好,哪里又说的不对……话还没讲完,熊十力把桌子一拍,大骂“你这个混蛋!我叫你读古人的书,我是要你去看他好处,我没有叫你去批评他,你懂个什么!说到懂,你还差得远!”一顿骂,让这个高傲的将军低下了头,从此好学深思,成就一代儒者。但改了志向,却不改他的气派,论学论政,格调高亢盛大,称为新儒家的勇者。
牟宗三呢?他从中学时代,数学就很好,后来上了北大,尤其用心于逻辑。所以他思考力很强,书往往自己读,从儒家、道家,到佛家、西洋哲学,都有自己的洞见,并且善于论述,条分缕析,体系分明。听他讲课或读他的书,无不令人心神豁然,真如陆象山说孟子,“十字打开,更无隐遁”,我把他比做智者大师,称他“说法第一”。牟先生活得最长,八十六岁,讲学最久,著作也最多,所以学生传人遍布世界,我就是牟先生门下一个不中用的学生。我读牟先生的书,有一个感觉,牟宗三没有接触的学问则已,一旦他接触的学问,他就能对这门学问的要旨有所掌握、有所评判、有所衡定——衡量而定案。我认为凡是被牟宗三所衡定的,就几乎铁案如山,不能改动。你如不信,请你自己去看他的书。牟先生于是被称为新儒家的智者。所以新儒家熊十力的门下有“智、仁、勇”三大德。
我们要做学问,从“勇者”入,开拓你的性情,很好;从“仁者”入,启发你的志气、理想,并让你随时转回头来关怀人间的复杂跟痛苦,更好。但是你如果从条分理析,步步为营开始,可以训练你的思考力,进步会比较快,将来论学,也比较扎实。所以我建议,假如你要对中国儒、释、道三家的系统有恰当的见识,乃至于要对于整个世界的学问有一个立体的了解。如儒、释、道三家的要旨安在?各自在其内部有什么派别?其中的所得所失为何?又,西方文化的本质何在?有何可取?中国与西洋哲学对比时,如何取长去短?这些问题,牟先生无不掂斤播两拿捏分寸。所以,我建议,在当今时代的人,想做点真学问,最方便的是读牟宗三先生的书。所以现在我也开始推动“全球牟宗三读书会”。
牟先生的书因为步步为营,没有一句虚言浮辞,没有一句模棱两可,他不唬弄人,只要一句接着一句读,每句不放过,很容易读进去。大家可以买一套牟宗三先生的全集,一本一本接着看。起初或许不习惯哲学的文章,看得懂,很好,看不懂,把它当经典来读。就是看不懂也没关系,多看就多懂。你懂了一个观念,就是一个观念,它就在你生命中定了根,所谓“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你就可以静下来思考;“虑而后能得”,你就有自己的所得。如果读书为学,不知门径,永远在惚兮恍兮中东家长、西家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你说你公道,我说我公道,到底谁公道,只有天知道,则不成其为学问。所以我建议大家,想见识什么叫做真学问,什么叫做真儒家,应该读读牟宗三先生的书。
本来读书的方法,就是这样简单,就是跟明白人比一比。或者你说我不敢比,那你就学他,他走一步你就走一步,叫做“亦步亦趋”。他走过的路,你跟着他一步一步的走过,他明白了你也明白了。如果你跟着不明不白的,你就越跟越糊涂。所以,孟子说:“昔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者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有的书是让人清明的,有些书反而是让人糊涂的。你若读过牟宗三先生的书,你就知道哪些书是清明的,哪些书是糊涂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跟着明白人亦步亦趋,才可以走出庐山云雾。
但你要真的去做这种功夫,也不容易。这个“亦步亦趋”的成语本身,就表现了这个意思。这个成语是出于庄子书里的一个故事:颜渊喟然叹曰:“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颜渊说:我对于老师的学习,首先是“步亦步”,步是步行;夫子走一步,我也走一步。但如果“夫子趋”呢?趋就是快步、小跑;夫子快步走,我也跟着快步走。我反正就是跟定你了,这就行了嘛。但后来说:“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则回瞠目乎其后矣!”夫子不是快步走而已了,他有时就像马一样,奔驰起来,我也跟着奔驰;但夫子有时不是普通的奔驰,而是“奔逸绝尘”,一下子,只看到一缕灰尘,不知跑到哪里去,不但跟不上,连个影儿也看不到了!所以颜回只好站在那里干瞪眼,叹气:“落后了,唉!没办法!
就如同这种情况,读牟先生的书,你首先就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吧。有时候感到夫子奔逸绝尘,怎么每个字都懂,加起来就不懂了,怎么办?没关系,请叹口气就好,捧起书,再重来一次。反正已经写成书了嘛,书已经定案了,就写在这里了嘛,不相信它又能跑到那里去!你要是听讲,就不一样了,听着听着,迷糊了,等回神过来,真不知道讲到哪里去了。但是看书没有关系啊,我再回头看,或者你可以摆一摆,先不管它,只顾一直往前看。因为天下的真道理,只是一个道理,一本书也只不过交待几个观念而已,所以前面不清楚的,后面或许可以清楚;后面清楚了,前面也恍然清楚了。这是所有读书人的共同经验。
所以读书不要怕困难,尤其读重要的书不要怕不了解。像读经典一样,譬如读《论语》,你不要紧张了解不了解,你就只管读下去。有所了解,固然好,但还要自己告诉目己,这个了解可能不是最后的了解。不了解的,你就把他放着,当你了解的越来越多、越来越深的时候,那原初不了解的,也渐渐明白过来。有这种深度,可以让你这样探索的书,才可以叫做“经典之作”啊!要不然平铺直叙的,清浅见底的,又有什么可贵呢?所以应该立志读有深度的书。像牟宗三先生的书,它引导我们走向高明广大,子夏说:“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我今天了解了一个观念,就前进了一步。能掌握的观念多了,会发现原来这个观念跟那个观念,表面相似,骨子里是不一样的。又,原来这一家跟那一家是有同有不同的,他们同的地方在哪里,又是从哪一个地方分岔出去,后来又各自走到那里去……都可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在掌中。不过,假如道理太细微了,太深远了,程度不够,一时不能了然于心,也没有关系。像颜回这样对孔子而有感叹,也代表他已经有心得了,是不是?所以,你如真的知道困难而起感叹,那就代表你已经相当不简单了,要不然你连感叹的能力都没有。
大家都是对于中华民族的现状和发展有所关怀的人,有志于了解世界各大思想体系的人,我建议大家看牟先生的书,这是简便有效之道。不是我推销师门,假如你读过牟先生的书,又看别的书,认为有比牟先生讲得更明白深刻的人,请你来告诉我,我明天就不再推荐牟宗三,开始推荐那个人的书。这是理性的抉择,不是情感的偏见。
今天主办单位请我来讲中华民族的何去何从,我一方面从文化方面讲它的源流,一方面落实下来,想我们个人怎么做学问以安身立命。我提供一点看法,一个方便之门,供各位参考。我的演讲就到这里。
谢谢大家!
【本站推荐】
待更新……
本文作者:王财贵,转载自:《王财贵65文集》第三辑第一本《国学之育涵与时代使命》。如欲深入了解王财贵教授哲学思想与教育理论,请关注本站,或购买正版《王财贵65文集》进行学习。。如欲深入了解王财贵教授哲学思想与教育理论,请关注本站,或购买正版《王财贵65文集》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