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立于不败之地——及早、老实、大量、快乐读经

主讲人:王财贵(季谦)先生

时间:2008年7月26日

地点:广州中山大学

 

我这次出来,先到马来西亚,去了一个礼拜,然后再转到大陆来,已经快一个月了。在好几个地方,有人跟我说:“五六年前你曾经来过,现在还是‘老样子’!”我听到对我这种欢迎词,不知道怎么反应,我问,说我还是“老样子”,难道我以前就这么老吗?他们说不是不是,是为了安慰我跟以前一样年轻。安慰的话当然是假的,有的人就比较老实,说以前看起来比较年轻,现在老多了,接着很同情地说是因为太辛苦了。其实,我不觉得辛苦,如果有人认为我很辛苦,那意思是说,他认为我这么样到处奔走,好像拼命一样,是太过劳累了。我太过劳累了吗?如果我是真的多尽了一点点力量,我也在想为什么要这样做;我想,这个世界好像应该更加合理一点,世界上的人呢,应该更幸福一点,怎么样幸福呢?就是合理。怎么样地合理呢?就是“做人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如果做人该怎么做就怎么做,那我随时都在想,我做人应该怎么做,我就应该这么做。所以,我就做我认为应该这么做的事啦!做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其实是最幸福的,最幸福的人就应该是不会太过劳累的。所以现在我在想,可能我做得不大好,所以让很多人都替我担心。现在我告诉各位,从今以后,大家不要替我担心了,我一定会做得更好!以后啊,我更年轻给大家看。十年之后再看到我说,我还是老样子,那个老样子就不是安慰的意思啦。

 

该怎么做就怎么做

 

做人做事,应该有一个很简单、很实在,也可以说很有意义、很值得安慰,也可以说很幸福的做法,就是“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如果能够这样,那每一个人所作所为,都是顺理成章,尤其是合乎天理、合乎规则。这样子,事情一定很顺当,一定是没有任何的压力,没有任何的挫折。纵使有压力、有挫折,也应该可以很快地解除,顺利地走向康庄大道。这是我对天地、对人生的一种信念,而这种信念不是由于信仰,乃是我们对于自己对于别人,对于整个人类历史,可以验证得到的。对于自己的当下一念,本来就应该如此;对于天地的变化,对于人类历史的传承,又有实证,那么我们就能从内到外都明白何以要如此来做人。这样我们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因为我们所作所为都合乎真理性。所以,我也就尽量要求我的所作所为都能够尽其可能地合乎真理性。因此,如果我尽了一点力量来倡导一些观念,那是因为我想应该如此来倡导,才不会浪费我自己,也不会浪费来这里听讲的人的生命和时间。因此,我十几年来,乃至于今天所要讲的,我希望是“真正的道理”。真正的道理简称“真理”,但是“真理”这个词有其专指的意义,不好常常挂在口头上,所以我们说“真正的道理”。

 

真正的道理在哪里呢?谁可以说他得到真正的道理了呢?假如有一个人宣称他所说的是真理,这个人往往是个妄人。不过,我们至少可以退一步,想办法得到相对的真理。本来真理应该是绝对的,只有一个,没有所谓相对。但我们现实的人,只能步步地追求真理,这个步步追求渐次接近真理的历程,所得到的,就是“相对的真理”——一个人或许在某一个方向,某一个层次,可以有一种领悟,对自己的当下而言,那是他所能及的最高的绝对的真理,这是主观上的绝对,但是一放开在客观的范围内,那主观的绝对又变成相对的了——我们不好说领悟那个客观的绝对的真理,不过我们很简单地就可以得到主观的相对的真理,所谓主观的相对的真理就是“尽每个人所能地去追求他认为最深刻、最广大的道理”。

 

今天我们讲教育,当然希望我们所做的,是服从于教育真理的教育,这就首先要对教育的真理有所把握。但对天下事,人人各有主见,到底谁说了算?其实,真理不真理,是有方法检验的。一般来说,判断真理有两个方法,第一个方法叫“符应法”。符应就是符合、相应。你要判断自己所见、所知、所说,是不是个道理,可以用这个方法——所谓符应,就是我主观的意见跟客观事件要相应。如果相应,我们就可以说这个人见到真理了,至少他所见所知是可信的,这个人就不会辜负自己,也不会耽误别人。操作这个符应法是很简单的,平常我们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检查自己是不是故意扭曲实事,也可以去检验社会上的人,有没有故意的狡滑耍诈;然后我们就会发现,在很多场合中,我们自己是在故意说假话,也可以看到世界上很多人都故意欺骗人。所以以后我们就应该在这点上有所觉醒,发现自己有这种毛病,立即改过;发现他人有这种毛病,不可以信任他。这不是很简单的事情吗!只是很多人还是情愿虚假地过日子,他想要用这种方式蒙骗自己蒙骗别人,他的结果呢,我们可以预测,他既骗不了别人、也骗不了自己,这个就是自作自受。

 

第二种衡量真理的方法,叫做“融贯法”。什么叫融贯,就是融会贯通。对同一件事往往会有诸多不同的看法,而大家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请问我们怎么面对这些看法?大部分人有两个做法,或者是坚持己见、我行我素;或者是含糊笼统、见仁见智。不过,这两种心态可能都得不到真理——坚持己见是自己不愿长进,含糊笼统自己也不能长进。所以,面对不同的道理或者学问,正是我们长进的时候。像教育,我们也读到古今中外很多的教育理论,但是请问我们怎么看待这些理论?我们是选择其中一种,然后来排斥其它理论呢,还是我们什么理论都一视同仁,来个拼盘大杂烩呢?如果我们这样胡涂地做人做学问,我们这样不清不楚地教育我们的子女,我们就等于把我们的子女,我们民族的命运,交给不可知的世界,这是非常可惜、也非常危险的!所以面对所有理论,应该有一种方法可以解决何去何从的迷惑,这方法就是融贯法。譬如遇到对同一件事的两种理论,千万不要只是东边西边地看,如果只是东边西边地看,或许真的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因为任何的理论一定都有相当的道理。而我们应该在那相当的道理之中,同时看两边,比对一下,到底哪一边说得比较完整、比较高明。比较完整的、比较高明的这一边,就可以包含或涵摄另外一边。所以,思考不只是平面的东边跟西边,思考应该也可以是纵贯的上层跟下层——假如有一个理论是比较广大的,把另一个包含在其中了,那么选了广大的,就同时选了狭小的,所以假如有一个理论是比较高明的,把另一个笼罩在其下了,那么我们就要选择高明的。但选择高明的是不是放弃低下的呢?不是,是包容了它、涵摄了它,这样,我们的思想就更进了一步。而如果两种理论是势均力敌,既然势均力敌,必定东边少了西边,西边少了东边。这个时候需要更高的智慧,站在一个比东边、西边更高的位置上,以自己的心灵来融贯两边,两边成为一体,各归所用,于是提升了一层境界。那么这一层是不是就是绝对的呢?这或许还是相对的。不过,一个人的生命及其学问,如果时常能够这样地提升,他很快地就能够达到一个相当的高度,也就是接近绝对的层次。人毕竟在现实中,在现实上,我们很难说一个人能够达到绝对的真理,但是这个人随时尽其所能达到他的最高度,还保留一个空间——一个进步的空间,这就是一个人所能做的全部了。

 

一个人如果不只是尽他所有的能力去追求最高的道理,他还按照那道理去说话,按照那道理去实践,他就尽到他最大的可能性,把生命发挥到最大,这个人就不辜负自己,不辜负天地,他就可以称为为圣贤了。圣贤并不是把天下的事都做完,而是尽其所能的意思,这种人生,我称他为:“立于不败之地”。纵使失败,那也是不得已的,他会立即改善。所以一个人失败,如果不是因为自己的固执或懒散,他只是因为学问才华不够,或是历练经验不够,他已经诚诚恳恳地去做人了,但还不能够把事情做得完满,则缺憾不在于他,他可以把缺憾还给不可知、还给我们不可能全盘掌握的天地,就是古人说的“缺憾还诸天地”,至于这个人,他是了无缺憾的。这件事讲起来相当明白,看起来很容易,其实要做到不太简单。说不太简单是因为人都有习性,人都很难放下自己的执着,很难开拓自己的眼界,所以要成圣成贤,要了无缺憾,很是艰难。但是,道理既然那么明白,要做到,原则上是很简单的,所以一个人也可能永远地沉沦,也可能当下就是圣贤,就看一个人愿意不愿意清明自己的心,而且努力去实践自己所认为的人生道理——就是该怎么做人就怎么做人、该怎么做事就怎么做事、该怎么说话就怎么说话。做人就这么简单!放到教育上呢?也是如此。教育就这么简单,该怎么教就怎么教,于是世界上没有教育问题。如果教育还有毛病、还有烦恼,那缺憾就可以还诸天地,而不是我们人生的缺憾了。我们只怕自己造成缺憾,自讨苦吃、自作孽,古人说天作孽犹可违,但是自作孽就不可活。明明你可以明白道理,却不想明白,甚至明明你已经知道应该怎么做了,而却不按照那么做,而耽误了、而失败了,请问,要找谁讨回公道?这叫自作孽!我们只要不自作孽,人间就太平了。现在我们讲教育,就是想要讲明教育的道理,要按照教育的道理做教育,不要自作孽。

 

教育的道理

 

教育的道理在哪里?我们整个国家社会都在做教育,师范学校在传授古今中外的教育学者的教育理论,学校老师天天在做教育,他们尽力地明白了教育的道理了吗?尤其是普天之下的家长,更不知什么教育的道理,他也不得不做教育。这种老师和家长要反省了!你看,一个家长什么教育道理都不懂,他也生孩子,他也在给孩子教育,后来,他也把孩子交给他所不能判断的、不知道会不会成就的地方去接受教育,这种家长其实是不负责任的。所以我们以后要建议政府立个法,凡是不懂教育道理的人,不让他生孩子。你把他生出来,没有给他好好的教育,他就是在世界上活着、活着、活着,活到老,死了,与草木同朽,这叫白来世界一趟。所以既然有孩子,你就不可以辜负孩子的一生。老师也是一样,人家把孩子送来给你教,请问这位老师了解不了解教育的道理?如果不了解,你到底给我们孩子什么样的教育?如果你说,你受过训练,当然了解教育的道理,那请问这个老师,对教育的道理到底是真了解呢,还是假了解?什么叫真了解?你真正知道你是尽其可能到达最高明了,于是你只好这样教你的学生?或者说你认为这样教是最恰当的了,所以你这样教?假如有一个老师真的能够以这样的心态来做教育,我们就已经非常敬佩他了,我们孩子已经得到最大量的成长。但是,请问现在做老师的,他凭什么观念来教导我们的孩子?这个老师如果只是依照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的习惯,所谓主流,而做教育,请问,他能够把教育做好吗?如果他所依照的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的习惯是对的,而这个老师居然做对了,我们觉得这样也不可贵。必须是如果这个习惯、这个风气是对的,我们老师也要经过思考认为它是对的才做,而不是盲目地跟着走而恰好走对而已。因为“恰好走对”,如同瞎猫踫到死老鼠,那机会是很少的,就是上了,也不可贵。所以我们做家长的、做老师的,要做教育一定要下定一个决心,我们要尽其可能地了解教育、我们要尽其可能地把教育做到最好。而那是很简单的,因为我们并不要求你做到是客观的天地间的最好,而只是你主观的“你认为最好的”,假如你真做到“你认为最好的”就好了。这不是很简单吗?

 

那么什么叫做最好?刚才说过,要融贯每个人所能知道的理论,假如你知道了一种,要问:这一种是真好吗?假如你知道两种,你又要想,这两种到底哪一种比较好,还是这两种都有缺陷,还有更完满的?这样你就在做融贯工作了,你就在接近真理了。你如果很有学问,知道古今中外十种、二十种理论,你就应该各方面去考察,考察之后,你会融贯得更丰富,也就是说你的境界会更高。如果人人有这个心态,我们就没有遗憾了。我自己就很期望我也是这种人,所以十几年来我做各种演讲,我都以这种态度去说我自己认为应该说的话,以这种态度去做我认为应该做的事。因此,我自己觉得,我很少遗憾,甚至我觉得没有遗憾,因为我尽了力。

 

今天大家来听演讲,请你先不要认为这个人既然经历了那么多的思考,既然推广了那么久,有那么多人都跟着他走,那我就相信了吧。千万不要这样认为。不要一头栽进来就相信我所讲的道理,你一定也要像刚才所说的这样,把我今天所说的跟你以前所想的,跟世界上所有相关的理论,就你所知,都拿来比一比。如果认为我的对,你才相信我,如果认为我的不对,你千万不要相信我。不管现在读经风气在社会上是不是已经流行了,你不可以追赶流行。何况如果认为我的不对,你为什么要相信我要跟着我走?假如你认为我有一部分是对的,其它部分是错的或者是不足的,那就请你把对的拿去好好用,不足的你自己去补足。这样,每个人都得到最大的成长,这样,我的演讲就没有遗憾。做人,不可以随便说没有遗憾,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没有遗憾,因为每个人都已尽了他的可能,这是他的极限。希望我今天也尽其可能的来完成我的这场报告,就是我尽其可能的讲我所知道最高的、最好的、最完整的教育的理论。因为我不可能再进步了,除非明天我再看到别的理论,我融贯了,或是我自己再反省,我有更高的境界,我再融贯了。

 

我自己一直思考教育的问题,我认为教育的理论要有所根据,而且那依据应该立于不败之地。教育理论怎么立于不败之地呢?我们应该回到教育的目的和本质来思考这问题。因为教育的本质是要教人,教育的目的是要开发人性,所以我们应该把教育理论立根在人性上,我称为“理论的根源性”——就是讲一套理论要思考到它最本质的地方,最本质的地方,其实就是它的基础最深刻、它的目标最高明——把一种理论立在这种的地方,它就有最大的融贯性。刚才说融贯有高明的涵摄的融贯,也有广大的包含的融贯,所以我们如果把教育立根在人性上,除了成就人性的高明之外,同时也要对人性做最大量的开发,所谓最大量的开发,就是教育应该也照顾到生命内容的完整性,这两面意思合起来,应该就是最深最高又最广的理论了。而我们历来所常说的教育的三个基本原则,也就是从这样的人性思考出发的:第一个就是教育的时机要把握,第二个就是教育的内容要把握,第三个就是教育的方法要把握。我觉得如果能够把握时机、内容、方法,我们大概就能够说我们是顺应人性在做教育了,这样,教育的道理就立于不败之地了。能够顺应人性、从很根源的道理出发、而它的内容又能够完整,这是何其困难的事情呢?我们怎么可能把握这样的道理,达成这样的效果呢?一般人都以为,凡事要达到最高层次的认真,要达到最广度的效果,都需要有最大的学问、要用最大的努力。其实,世间的事情不一定是这样,有些时候是所谓大道至简——最高明的道理,最有效果的行动,反而是最简单最自然容易的。以上说我们的教育的原理它有根源性,我们说教育的内容它有全面性,我们又说教育的实践它有简易性。这样子建构起我们的教育理论,我想这应该是最可信赖的了。

 

我所推广的读经教育,一般人要么认为读经就是背诵嘛,要么认为读经就是复兴国学嘛,要么认为读经就是让孩子有一点文化教养嘛……可以从多方面有一个简单直觉的感受。但是,是不是能了解它完整的意义,却是不一定的,而如果不能了解它完整的意义,这个人教起读经来,就不可能有一种深切而安定的、长久的实践的动力。因此我们今天要把这些道理重新从头讲清楚让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这是你愿意的,而且这种愿意,是唯一可行之道。我们说读经教育根源于人性、我们说读经教育可以有内容的丰富性、我们说读经教育有实践的简易性,请你来检查一下是不是如此。假如是如此,它便是教育的唯一可行之道,既是唯一之道,你不跟着走,你又能走到哪里去呢?

 

讲读经教育根源于人性,我们首先注意到“教育的时机”问题。什么叫做教育的时机?教育的时机有两种:一种是教育从什么时候开始,一种是教育在开始的时候,要打定哪些基础。请问教育要从什么时候开始?这是教育的关键性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果不能解决,那我们的教育就会出现许多的烦恼,而当教育出现问题的时候,就是教育已经失败的时候,所以教育要把握它的时机。教育的时机要追溯到教育开始的时候。一个人随着时间成长,他在开始的时候所接受到的教育,往往是他一生发展的基础;也就是,基础好,他发展就顺理成章,基础不好,将来就有许多的困难,乃至于这些困难,已经没有机会再弥补,所谓错过时机后悔莫及。那么教育从什么时候开始呢?“从应该开始的时候”就要开始了。什么时候是应该开始的时候?应该是他能够接受教育的时候。什么时候他能够接受教育?一步一步地追问下去,我们就会发现,中国古人所说的胎教是有道理的。现在西方的科学也证成了胎儿是可以接受教育的,所以我们就应该多多少少相信了。何况如果我们不做,可能有损失,如果我们做了,最少也没有害处,那就应该选择后者——我们要做。

 

读经宝宝的培养

 

现在我们在社会上推广读经胎教已经好几年了,有人接受这种建议,他家所生的孩子叫做“读经宝宝”。读经宝宝怎么培养呢?就是依照人性的发展来培养他。人性怎么发展呢?我们说在胎儿时期他能够得到什么样的教育,我们的教育就尽情地帮助他有最良好的开发。一个自然生长的人或许也有相当的成就,但是如果能够加上人为的协助,这就将使一个自然的生命,达到最好的开发,这叫做赞天地的化育——帮助天地造化人生。而一个胎儿怎么发展呢?人类接受教育的管道只有五种,眼耳鼻舌身,所谓五根,而这五根的发展各有时机;在胎儿期,只有耳根起作用,就是它只有听觉,所以胎儿要从听觉来教育。听什么呢?听声音。听什么声音呢?这就关涉到我们给他什么教材。给他什么教材呢?给他最好的教材、对人生最有意义的教材。什么是对人生最有意义的教材?最丰富、最优雅的声音——丰富的讯息可以刺激脑神经的发展,使孩子聪明,优雅的讯息可以陶冶孩子的心性。最优雅、丰富的声音在哪里呢?我们建议有两种,一种是最好的音乐,我们称为古典音乐。因为古典音乐是流传千古的经典之作,是天才的作品,只有天才能够把天地的声音表现在人间;而每一个胎儿刚从天地而来,可以说都是天才,天才最喜欢的声音,应该是从天地而来的声音,天才的作品正好用来培养天才,我们就用这种声音来教育我们的胎儿。这种良好的声音表现为音乐,就是人间流传千古的经典之作,叫做古典音乐。第二种良好的声音就是文字经典的诵读。为什么说经典的诵读也是良好的声音呢?第一个理由,经典念出来也是人类的语言,人类的语言变化万千,大量地听可以让孩子聪明。第二个理由是经典本身有很深刻的意义。经典本来就是记录人类的语言,而语言有低度的意义的,有高度的意义的。低度的意义的就是日常的语言,日常语言已经在日常生活中他就接触到了,不需要再特别做教育,所以我们选择高度的语言。而人类最高度的语言的表现,就是经典的文章。

 

这些声音的意义现在胎儿了解不了解呢?不知道。但是总之没有害处,或许它在生命很深层、很奥秘的地方起了作用。当然,它是不是起作用?你如果要怀疑它,也可以打很大的问号。但是,打这个问号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为什么?因为你现在不知道它有没有成效,但是如果它真的有成效呢?所以,你在不知道它有没有成效的时候,请问你是去选择可能没有而不做呢,还是选择可能有而做?近代的中国人很奇怪,他就选择没有而不做,他不愿意选择有而做,尤其号称具备科学态度的人,他说什么叫胎教?你把胎教的实效拿出来给我看!他要看证据。如果我们说这里好像没有什么证据拿得出来,“那就是假的,那就是迷信,那我们就不要做!”他没有想到,如果可能有效果呢?所以,现在我们宁可信其有。为什么?即使我们现在不知道有没有效,至少,可以问有没有损害,如果没有损害,他选择不做,可能会有所损失。两相比较之下,你只好选择它有,或是希望它有。何况经过我们的实践,果然发现似乎有效应。当然,这效应也只是一种感觉,还没有所谓的科研数据。你如果说有数据了我才做,等到有数据的时候你的孩子就已经老了,所以如果有数据最好,没有数据,我们就有一种最自然但是也是最有智慧的判断——融贯的判断。

 

好,我们刚才说要用声音做胎教,如何实施呢?家里有人怀孕,准备两架播放器,因为现在科学时代,用科技的方法教你的孩子最简单有效。第一架播放器放古典音乐,第二架播放器放经典诵读。怎么放?对播放器按一个play,再按一个repeat,古典音乐和经典诵读就在你家里播送,也就是说,天才的声音就在教导你天才的孩子,圣贤就在你家里当孩子的家教。两座播放器放在不同的地方,不要把它并列在一起,因为人类的耳朵是四面八方开放的,声音从四面八方来。一天放二十四个小时,一星期放七天,这样两星期就能把一部《论语》放一百六十八遍——你让胎儿听《论语》的诵读,一部《论语》只要两个礼拜就可以把整部《论语》听一百六十八遍。接下来继续听《论语》也可以,换成别的经典也可以,比如说再听《老子》,《老子》一个小时就可以念完,那么也让他听一百六十八遍。接着重复地听也可以,也可以再换成别的经典,听《大学》、《中庸》、听《孟子》,然后听《易经》、听《诗经》,或者是古文、唐诗……总之十个月就可以听很多经典。声音不必太大,以免干扰大人的生活,只要大声时可以听得到,小声时几乎听不到,就可以了。你问小声听不到,有什么用?或许有用,至少没有害处。那晚上我们睡着时有用吗?大人睡着,胎儿或许没有睡着,因为胎儿几乎从不睡觉的,当然他也没有醒来,他一直是半睡半醒之间,那时候的吸收能力是最强的。所以我们只让他吸收、尽量地吸收,这样子教出来的孩子确实大有不同,这是所有读经宝宝父母们共同验证的结果。

 

在胎儿期,我们给他听觉的教育,他出生之后,另外一种讯息管道就可以接受教育了,哪一种管道呢?眼睛,视觉。所以我建议,出生以后的孩子,就是零岁到三岁的孩子,除了要让他继续听尽世界名曲、听尽所有经典的诵读之外,还要看尽世界名画、世界有名的雕塑、建筑、舞留、戏剧。因为人类的脑神经发展,在越早期他的可能性越大,一直到三岁,就发展了8%。所以三岁之前、是教育的最好的时机。这个所谓的教育最好时机,是打定基础的最好时机的意思,它不是表现你教育成果的最好时机、他是养成你将来接受教育、发展人生、养成这种基础能力的最好时机。有些人就看到现在还没什么表现,所以现在就不教。你现在不教将来就不得表现。所以千万不要看他有没有表现来给他教育,一定要看他在这一生当中可能不可能表现这样来看教育。如果能够这样长远地看教育,你也是一种完整的看法,你的做法是合乎人生成长历程的,这叫做教育的生涯规划。所以现在所教的,不一定现在就可以表现,但是,他已经具备了将来发展的基础。

 

我们国家的教育,这一百年来是受西方的影响,而西方的教育理论,正好违反了人性的发展。这个所谓的违反不是全部的违反,而是它走了人性发展的一个偏向,它形成一个偏见。哪一个偏向呢?偏向于知识的学习、偏向于理解、偏向于表现,依照一个人能够理解、能够表现的能力,看他理解了、表现了才教他。所以西方的教育,在知识上是有相当成就的,但是这个成就还不能够达到最高度的发展,对于生命的其它方面更有所不足。哪些方面有所不足?性情、智慧、品德、美感有所不足。因为他们只看到有没有表现。现在我们知道,人类的表现是有时机性的,他越长大越容易表现,而在还没有能够表现的时候,预备的教育反而更重要,因为它将成为终生表现的基础。

 

终生表现的基础怎么建立?这就要看一个孩子发展的各段学习的特质。在只能吸收的时候,我们就只让他吸收,怎么吸收?讯息的刺激。讯息怎么刺激?反复地刺激。反复地刺就熟悉,熟悉以后就几乎达到背诵,背诵以后就终生不忘。胎儿主要从听觉吸收讯息,所以用听觉来反覆刺激,让他听,一直听。一直听,听很多遍,而所听的内容是人类最高深的、最有意义的音。他出生以后能够有视觉了,我们照样用这种方法,让他看人间最有意义的图画、最有意义的景物。所以三岁之内听尽世界名曲,看尽世界名画,世界有名的雕塑、建筑、舞蹈、戏剧,看过几遍、几十遍、几百遍,终生不忘,成就他一生高度的聪明,高度的艺术鉴赏能力。

 

除了耳听眼看之外,人类在出生以后,渐渐地开始学习语言,学习语言就是舌头的运用。所以眼耳鼻舌身,最先发展的是耳朵,再来是眼睛,再来是我们的舌头。语言有低度的语言,有高度的语言。什么叫低度的语言?日常生活语言。日常生活语言怎么教?不需要教,因为他就在这个环境中;一个孩子大概到一周岁,就渐渐能够说话,请问他这个时候为什么能说话?一方面是发音能力的增长,一方面是因为他已经听熟了人间的语言。日常语言他在环境中自然就能学会了,不需要教,这个时候我们该给他的是高度的语文教育。什么叫高度的语文?经典的诵读就是高度的语文。首先只能让他听,等到会说话他就能跟着念,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让他跟着念,到了两岁、三岁,能力更强了,就可以正式地读书,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让他读经。

 

什么叫做读经?“经”是最高度的语文,“经”是人类智慧的记录;什么叫“读”?就是看这些记录而念,什么是记录呢?就是文字。所以我们在自然语言之外,有文字的学习,总称“语文”。人类是先学“语”再学“文”的,“文”是“语”的记录。人类的语言是思想的表达,日常的语言叫做白话,如果我们用文字来记录白话就称为白话文;如果我们用文字记载思想时,不直接记录白话,而是经过提炼,这种文章叫做文言文。所以凡是有高度文化的民族,他们的文章会有两类,一类叫做白话文,一类叫做文言文。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高度文化发展的民族,所以,我们的文章从古以来就有两种,一种是白话文,一种是文言文,而有学问的人、有智慧的人,他们几乎不写白话文,他们所写的是文言文。那么读书人呢?读书人几乎不读白话文,他们所读的是文言文。为什么不读白话文?因为白话文本来就不需要学的。什么意思?人类自然会讲白话,一岁就开始讲白话了,到三岁我们人类的白话能力已经成熟,将来如果能够认字,就能够读记录白话的文章,所以能够认字的孩子,就能够读白话文、如果能够写字的呢,他就能够写白话文,这是很自然的,这不需要教的。凡是自然就可以完成的工作,就不需要人类再去做。刚才讲过教育是赞天地化育的事,是协助天地把人生发展得更丰富、更完满,现在自然已经能够学会的白话文,为什么我们家长和老师还要教?所以我们人类要做教育,只做高明的教育、只做有涵盖性的教育。在语文教育上,就是文言学会了,白话就会了。我们用融贯的模式来选择,既然文言可以融贯白话,就不要再浪费时间教白话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子孙所要读的,最主要的是文言文的书。

 

那文言这么深怎么读?其实文言深不深,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你说文言深是什么意思?当你要了解文言,而你又没有能力的时候,你可以下这样判断:文言很深。不过,到底文言文深不深,或是经典深不深,现在需要重新考虑。自从五四运动以来,有一些人跟我们说文言文很深,说经典很难,说我们连经典都不了解,我们怎么敢说我们要读经?我们大人、老师连经典都不了解,我们怎么敢说我们要教导我们的孩子读经?现在我要问,你讲经典难是什么意思?我们说如果经典的难度高于一个人的语文程度,他往上看经典,离他很远,这个人会说经典很难;但是如果这个人的程度到这经典的高度,请问经典难不难?经典就不难。如果这个人的程度高过经典的难度,那么经典就很简单了。所以经典的难度是一定的,但是每个人的语文程度是不一定的。现在我们的国民大体上都说经典难,这就可以证明,国民的程度是低落的,我们不可以以自己语文程度的低落,来感叹经典的艰难。所以以后千万不要以主观的无能来说客观的艰难。并且,退一步说,经典难,要不要读?我们应该从经典对人生有没有意义来思考要不要读,而不是从它难不难来决定要不要读。何况经典并不难。那么我们主观上已经都无能了,怎么办?这是一个人生的遗憾,但难道我们就终生遗憾吗?还是我们可以自我改善?或者我们虽然已经遗憾了,但能够想办法改善我们下一代的遗憾?作为一个中国人,他如果只是听说经典很难就相信了,从来不问难的道理在哪里,也不问我能不能改善这个难,更不问我们是不是可以使下一代不要再难——我看现在很少人想这个问题——那整个中华民族就不会有进步,整个中华民族只好望着圣贤而感叹,只好把经典关在门外,也就是说只好把五干年的智慧,白白浪费!因为经典是智慧的结晶,整个民族号称五千年的发展,留下来重要的只不过那几本称为经典的书,把握了这几本书,就代表把握了整个五千年的核心。为什么不用几年的时间来继承五千年的智慧?

 

如何继承呢?第一关你要破解文字的障碍,那我们就要回归到语文教育的本身想办法来提升我们的程度。怎么提升?如果我们从小只学低度的语文,我们长大之后一辈子就只能有低度的语文的能力,而人类学习语文,或是提升语文能力的恰当时机,是在十三岁之前,越早越好,你教什么他就会什么,你不教他可能永远不会。因此语文程度的提升是教育问题,不是语文难不难的问题。再讲清楚一点就是,你假如能够在恰当时机,教他最艰难的语文,那么将来他就有去面对最艰难语文的能力。这种教育的道理,老天已经明白地展示给我们,只是我们不去注意它;一个长大的人,如果感觉自己没有能力,他其实可以去想一想,谁有能力?这些有能力的人是怎么长大的?假如我们这样去看,立刻可以发现提升语文能力的道理,从我们所知道的古人还有现在还活着的老人那里,我们可以发现,原来高度语文的学习是很简单自然的,我们为什么不好好地恢复这一种古人的学习方法?我并不是说我们什么都要复古,我只是说如果古人做得对,我们为什么要故意做得不对?我们发现古人的语文教育正好合乎人类学习语文的道理,首先是越早学越好;其次,是从高度的语文教起;第三,是以背诵为主。至少我们知道从孔子以来,凡是接受教育从来不读日常语言、不读白话文,就只读经典,这样延续了两干多年,从来没有一个老师是教孩子白话文的。而整个国家这几十年来——如果算清楚,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尤其从1920年胡适之建议国民政府把小学语文课本一律改成白话文开始——我们中国古人的语文教育,就断层了。五四运动有一个很重要的标志——打倒中国文化。要打倒中国文化,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中国人不能再读中国书;要让中国人不能读中国书的方法,就是让他不能读文言文;要让他不能读文言文,就是在一个人语文能力发展的黄金期,只教他白话。近一百年来,中国人从小接受白话文教育的结果,到现在,中国人果然忘了中国文化了,胡适之的策略成功了,而中国失败了!

 

读经是万能的吗?

 

有人问我们在这个时代里,还推广读经,而且几乎只是读经,难道读经是万能的吗?各位难道读经是万能的吗?请你琢磨琢磨,你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假如这个问题你不能够清楚地回答,你让孩子读经,你心里是不安的。读经是万能的吗?没有任何一种教育是万能的。但是,如果读经教育能够笼罩,能够扩散它的功能到其他的教育,那读经就是万能的。既然读经是万能的,你教读经就好了。大家都会说,语文是一切学习的基础,一个孩子学了经典,提升了语文能力,我们至少可以给予一种期待,就是孩子提早学会了自己阅读和自我学习。一个孩子如果学会了自己阅读和自我学习,则一切的学习就在其中了。

 

那怎么教读经来达到这种效果呢?我们就要从一个人的学习能力的发展来安排。刚才我们讲过了,能够给他听的时候给他听、能够看的时候给他看、能够读的时候给他读。什么时候能够读?大概在两岁、三岁的时候就能够读了,所以两岁、三岁这个时候,你就可以拿著书,或者是写个大字报,让他一面看着字,一面听、一面念。人类最早的学习是听,到了一岁多有语言能力了,就可以跟着念,到了两岁三岁了,能够稍微集中注意来看字了,就可以看着字而听、而念,这叫做读经的教育。

 

首先是家长或是老师教他,教的方法就是“小朋友跟我念”——你指着字,让小朋友跟着念,或教他自己指着字来念书。这样子念,很容易的达到一个附带的效果,就是认字,所以认字是很容易的。我们现在整个教育用六年的时间来认基本汉字,就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教认字,教到六年级,认两千五百个到三千个汉字,这是非常浪费的一种做法,也可以说非常愚昧的做法。什么叫做愚昧?就是不合教育的原理,也可以说不合人性。人类自然能够认字,只要这个字在他的眼前重复出现,就有印象、印象深了就能够认得、认得久了就能够拿来运用;运用的第一步就是读书,运用的第二步就是写作。我们来看一个孩子怎么用经典来认字?我举个例子,假如有一个父母亲或老师,教两、三岁的孩子《论语》,说“小朋友跟我念”,同时自己指着字、或者拉着他的手指着字、或是在黑板上指着字;第一天教他《论语》第一章,“子曰,学而是习之,不亦说乎……”,教个二十遍、三十遍,第二天教他“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第三天教他“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第四天教他“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第五天教他“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每一天都教个二、三十遍,四、五十遍。五天之后,这个孩子至少会认得两个字,哪两个字?“子曰”。是的,大家都很聪明,或者说大家都很了解教育的原理,每一个人都了解!

 

但是,最可惜的是,我们整个国家的教育居然不了解!就是办教育的人,包括父母、老师、教育的领导者,通通了解这个道理,不过在我们的教育的实践上,却违反了这个道理。他们怎么做?他们认为,一个孩子要从他日常生活的事物学起,包括认字也是一样。所以一个孩子最先学到的字,可能是“爸爸”、“妈妈”,或是“花”、“草”,或是“狗”、“猫”。我们认字是从这样认起的,而我们认字的材料是什么?就是表现日常生活的这些文章。日常生活的文章记录什么?记录日常的语言。刚才说过日常的语言什么时候学的?三岁就学好了。所以我们到了六岁还在学三岁就已经会的事,因此我们的语文教育,最大的效果展现在认字上。认哪些字?认日常生活的字。而用多久时间认完常用字?用六年。

 

现在你知道人性是怎么发展的,人性的发展是只要这个字重复出现他就认得;而一个这么小的孩子,是不是一定要通过他眼前所知道的事物来认字呢?这可能只是我们大人的偏见,我们大人认为,不了解的东西就不能学习,或是不了解的东西学了就没有效,于是我们就用大人的学习能力来判断我们的孩子。大人们没有想到,孩子是不管了解不了解的,他了解也好不了解也好,反正能了解的他就去了解,不能了解的他就放下,这是一个孩子学习的基本状态。我们如果把握到这个基本状态,我们就可以教他认字,认什么字?反正一切的中国字他都可以认。了解不了解?不知道,也管不着。因为他有他的了解,他了解的他自然能够用。怎么用?首先用在他的阅读上;一个三、五岁开始读经的孩子,大概在三个月到六个月之内,就可以认完一千到两千个中国字,也就是说,在半年最多一年的时间,他就可以把我们小学六年所要认完的字通通认完。这有什么意义?这个意义重大!既然他能够认完两千多个汉字,95%的白话文都能够自己阅读。所以这个孩子,几乎就不需要再给他什么特别教育了,他就能够自我学习;一个孩子从两岁读经,到三岁就能够自己学习。三岁读经,到四岁就能够自我学习,所以我说,一个孩子只要教一年就够了;而如果从刚才说胎儿胎教说起,一个孩子只要教十个月就够了。什么意思?将来他就成为一个性情平正、聪明绝顶的人才,将来他的学习能力强,学习兴趣高,这个孩子自动能够学习,所以这一家的教育问题就解决了。如果胎儿不能教,错过时机,那就从一岁开始教,一岁教到两岁,这一辈子就没有教育的烦恼了;两岁开始教教到三岁,三岁开始教教到四岁,乃至于这个孩子六岁了,只要读经一年,他能够背诵两三万字的经典,这辈子大概也就没有教育的烦恼了。

 

我现在提倡三百读经法,适合所有学生用,三百的意思是,每天一百个字,念一百遍,给他一百分。一百个字、念一百遍,一个三岁的孩子,几乎就会背,会背的就给他一百分,不会背的呢,也给他一百分,因为纵使不会背,而把一百字念一百遍的教育也能够让他长进。会背的已经具备终身的效果,不会背的也在提升他的学习智能,所以每个人都可以得一百分。三百读经法,做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他就能够背下三万个字;能够背三万个字的孩子,至少能够认两千五百个到三千个中国字;能够认得这些字的孩子,就能够有阅读一切白话文的能力。他能懂得就能够吸收,他不懂得的他也吸收,懂得的,马上就能运用,不懂得的、放着等待将来去懂。一个孩子阅读所谓课外读物的情况,是他或许懂、或许不懂,而一个孩子对于懂不懂,他的分辨能力跟大人不一样,他懂也读、不懂也读;我们大人如果不问他懂不懂,他就可以读很多书,假如你问他懂不懂,他就只能读少量的书。所以要让一个孩子广泛阅读的一个方法,就是千万不要问他懂不懂,也不要管他懂不懂,只提供书让他读。于是他所有的知识的吸收,包括所有的学校的功课,就不需要老师再教了,这样就达到自学的效果。一个孩子能够自主学习,我们就没有教育的烦恼了。

 

前面说一个孩子读了经典,我们可以有一个期待,就是孩子学会了自我阅读和自我学习的能力。接下来,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期待,他所吸收的这些经典的内容,牢牢的放在他的生命当中,会产生酝酿的效果。这些具有人类最高智慧的记录,所谓圣贤的教导,会在他生命中日渐地产生作用,他就成为一个有高度文化教养的人。所以读经的教育造成两种效应,第一,阅读力强,知识丰富;第二,品德高尚,智慧高明。一个知识丰富又有品德、是有智慧的人,就具有完整的人格。所以我们刚才说,我们培养我们的下一代,要尽其可能地让他有丰富的成长。这个丰富的成长包括平面的知识的扩充、纵贯的高度的智慧的开发。他的核心点就是最高的语文教育,最高的语文教育的核心点,就是经典的语文教育,经典语文教育的做法,就是最合乎人性,最合乎人性就最自然最简单。怎么做?反复诵读直到背诵。反复诵读的这个过程当中,提升他脑神经系统的发展,脑神经系统的发展,就可以让他将来展现聪明,聪明就可以开发为知识的学习,以及对于问题解决的能力,所谓开创的能力。

 

数学怎么教?

 

现在大家都有一个疑问——你只让孩子读这些经典,我知道对语文可能有效,对文史哲的学习可能有效,但是现在是什么时代?科学时代、知识的时代。你只读经,我们的科学怎么办?我们也应该好好地去思考这个问题,要不然的话,读经教育不能够让你安心。请问科学怎么办?数理化怎么办?有许多家长很烦恼他的孩子的数理化。其实数理化的核心就是数学。我们现在想一想,数学是怎么教的?比如说有人问我,孩子的数学不好怎么办?我就问他说,你孩子的数学不好你想不想让他好?“想!”那你知道不知道怎样让他好?“不知道!”很多家长都这样说,这是一般的状况,只要产生问题了,就几乎没有办法解决。我说我有办法,他很高兴,我说,“我有办法,告诉你了,请问你做不做?”他说一定做,我说要让孩子数学好,最少有一种方法,是可取的——你去看哪一个孩子数学好,让你的孩子的情况跟他一样,那不就好了吗!他想一想也对,至少没错。那哪一个孩子数学好呢?他说我孩子班上的班长数学好,那么你就想一想,这个班长为什么数学好,让你的孩子跟他一样就好了嘛。

 

教育有三个顶点:学生、老师、家长。老师跟家长是协助学生的,那我们就从这三个顶点,来看看班长为什么数学好。首先我们说老师。老师有没有特别教班长?没有,老师是教全班,而全班呢,有人数学好有人数学不好。所以各位,数学不好不可以怪老师,从今以后,老师们不必为孩子的数学好不好负责任了。第二个顶点——家长。我问,班长的家长有没有特别指导孩子数学?他说才没有,他们家长几乎不管!所以各位家长,数学好不好跟家长关系也不大;甚至,你不管孩子的数学,你孩子的数学才可能好。第三,我问,这个班长他是不是很认真学数学?“好像不是,全班就班长最不认真,课前不预习、上课不听讲、作业随便写……”各位,可见数学跟孩子认真不认真没有关系。所以数学要好,跟老师无关、跟家长无关、跟孩子无关!那到底跟什么有关?我就说,其实数学要学好,只有一个道理,把这个道理想通了,你的孩子数学就好了。这个条件不解决,数学永远不好。那家长就问了,“到底什么条件,你告诉我!”我说,我告诉你,你要做哦!他说:“我做,除非我做不到。”我说,很简单,你做得到。他说好,一定做。我说,这个条件,就是一班长聪明嘛!没有别的条件了。“这样说,我也知道。”我说,你刚才不是说不知道吗?“现在知道了,”他说,“但我没办法啊!”为什么?“因为我的孩子就不聪明嘛。”对了!你找到病根了,就是不聪明!

 

不聪明怎么解决?这个家长就认为不可能的,因为聪明不聪明是天生的,我说不是,纵使老天刻意要让这个孩子不聪明,我们也应该尽量地想办法帮助他,使他尽其可能地有最好的发展。你不要怪罪老天、不要怪罪遗传。要一个聪明的孩子很简单,再生一个——因为你的孩子已经不聪明了嘛,而且你的孩子已经小学四五年级了、五六年级了。那家长就非常的伤心。其实不要伤心,还有救,老天给我们人类很大的机会。那怎么办?“从现在开始读经。”奇怪,三句不离本行,老王卖瓜,我姓王啊。刚才已经讲过了这个道理了,为什么读经可以让一个孩子聪明?而且几乎是唯一的一条路,至少是到目前为止我所能发现的最简单、有效的、最合乎真理的路。因为我们人类必须接受世界讯息刺激,才能够成长脑神经系统,而脑神经系统要成长是越早越好,现在虽然已经晚了,但最少到十三岁之前都还有机会。人类的脑神经发展,在胎儿期是100%的机会,到了三岁就已经成熟80%了,所以三岁看大,三岁不聪明的孩子,将来很难成为大聪明;剩下的这2%,在三岁到六岁你应该把握,所以幼儿园也是人生非常重要的教育阶段;超过了六岁,六岁到十三岁只剩下最后10%发展的机会。你说10%,我的孩子现在在小学了,怎么办?

 

各位,依照科学家的研究,人类的脑神经发展,只要达到3%就是普通人,一般普通人只发展3%,达到5%就是天才。现在一般孩子已经达到3%了,如果还能够开发他10%,到13%就是三个天才。所以在小学阶段还有三个天才的机会,而到了十三岁之上机会就比较渺茫,因为已经成熟了99%以上了。也就是说,人类在十三岁之内,如果想办法让他聪明起来,他一辈子永远不会再笨,聪明一辈子;而如果十三岁没有聪明起来,他永远不得再聪明,一辈子就笨。但是,笨怎么办?没关系,至少你有3%嘛,一般的人都发展了3%啊,你能够把这3%好好用,已经了不起了。

 

现在不是很注重知识学习吗?要把知识学好,一定要想办法提升国民的聪明程度,要提升国民的聪明程度,你一定要在他发展聪明的时候给他聪明的教育,最聪明的教育就是大量的讯息刺激。什么是大量的讯息刺激?你能听就听、能看就看、能说就说,能够动手就动手、能够用心就用心……你看读经教育,它是眼到、耳到、口到、心到、手到;你听老师的声音、你听自己的声音,就是耳朵的教育;你看字就是眼睛的教育;你念书就是舌头的教育;你用手指头指就是身体的教育;你心里还要有短暂的记忆,至少你听了以后,要短暂的记忆才能够复诵,这就是心里的教育。而所读的书是不是完全不懂?他有默默中的懂,他懂他可以懂的懂,所以心里也在活动。任何教育能够有这眼到、耳到、口到、心到、手到五到俱全的,那就是最有效的教育。

 

尤其是口到的教育,效用很大。比如发一个“啊”这样的声音,你必须调动多少神经系统呢?首先你的丹田要用力,第二横膈膜要用力,第三压迫你的肺脏,肺脏要用力,然后带动气管、支气管,然后带动喉咙,你的喉咙开始要做一个非常精密的调整,你要收放多少,还有声带要做很精密的震动,然后你的舌头,要舌根舌尖舌面摆一个适当的姿态,然后你的嘴唇,牙齿,加上你的鼻腔,全部都要联合成一体,才发出这样一个音。所以一个小孩在一岁多两岁的时候他讲话不清楚,为什么?他的脑神经系统还不能够完全指导他这么多的神经结构合作完成一个发音。何况讲话不是只发一个音,他是连续的讲,可是假如只让一个孩子讲话,他不能够连续不断地讲,只有读经、只有读书,他能够一直念、一直念、一直念,他可以一个小时、两个小时这样地念。从来没有一种教育,能够如此地简单容易而调动人类最大量的脑神经系统。你很难让一个孩子弹琴两个小时,但是他可以读书两个小时。人类对于发音系统的调控,是比对于手指头的调控还要更加的精密,也就是说运用更大量的脑神经系统,所以会讲话比会弹乐器更能代表一个人聪明的能力。我们就运用“读经”这么简单的动作,来提升他最高的聪明,因为他眼睛看、耳朵听、嘴巴念、手指指、心里记……如果能够接受这种教育,就是在他脑神经还在发展的时机里,给他最高度聪明的训练。所以读经不是一切,但是读经涵盖一切,我们不要再一个萝卜一个坑地思考问题。

 

现在很多人提倡多元教育,我们的学校课程安排,也是多元式的安排,我们认为孩子需要具备哪些能力,我们就给他多少种学习,这种想法并没有错,因为他想要得到最大量的发展。不过,这里如果能够再做一个调整,做一个纵贯的调整,不是只有横列地开展,而把这个横列地开展放在纵贯的系统当中来分出它的本、末、轻、重,那我们所要做的,就只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那一个。也就是说,如果把多元的能力,安排成一个纵贯的价值程序,那么你只要做最高的,比较低层次的就自然完成,如此我们的工作就会越来越简单。读经教育不说别的,就只说他的语文程度,读经教育低度扩散的是认知能力,认知能力第二度扩散的就是阅读能力,阅读能力就涉及所有的知识的学习了。如果再扩散出去,可以涵盖所有的学习能力,譬如才艺的学习——读经的孩子如果去学钢琴,钢琴老师常常说他们是钢琴天才,如果去学围棋就是围棋天才,如果去学数学就是数学天才。为什么?因为一个学习能力被开发的孩子,无所不能,那你为什么还要很用心的,或者用很多的时间去学别的才艺呢?你为什么不把这些时间节省下来,很浓缩地来提升他的基本学习能力,将来遇到机会再去学其它的知识、其它的才艺,让他学得更快呢?所以,我们整个教育是就着人生的发展历程,而安排出的一个恰当的程序。

 

及早读经

 

现在我们还要说,我们怎么做才达到标准,第一,要“及早读经”。“及早”的意思就是越早越好。早到什么时候呢?各位你说早到什么时候?——你如果说胎教,很多人要去跳楼——早到从今天开始、从你知道那一天开始。纵使这个孩子已经长大了,也可以从知道的那一天开始;纵使我们大人也可以从今天开始,所以大人也可以读经。怎么读经?就是把自己的心理年龄、学习年龄降低到跟孩子一样。因为一个人一辈子要养成高度语文能力,就要按照语文的学习方式来学,小孩子的学习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把这些重要的、高度的文章,就是经典文章,熟悉了背诵了,成为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我们大人也是这样。你要增进你的语文能力,要能够深入地认识古人的智慧,要能够增进自己的文化教养,你也只有一条路,就是读经。怎么读?不管懂不懂,先把它读熟再说。

 

所以我提倡一个活动,“全民读经·论语一百”。什么叫“论语一百”?想办法在最短期间之内把《论语》读一百遍。你只读原文,只是去读,千万不要管了解不了解,所以你读原文不要读注解,这样你才可能去读《论语》,甚至读其它的经典。你说我不看注解怎么了解?这个问题又要跑回来了,你如果想要了解,你将永远不可能了解,因为你连读都读不完,连《论语》都读不完一遍,你怎么可能了解《论语》呢?所以读《论语》的方法就是千万不要看注解,因为《论语》很难,所以你不想读。现在注解比原文还要难,你更不能读,所以你只读原文。那么一百遍怎么读?从头读到尾,《论语》一万五千多字,大概一个半小时就可以读完,结结巴巴地读,读一个半小时,读完一百遍,这部《论语》就几乎会背。你说那我了解不了解?这叫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其实,我告诉各位,你读一遍就已经了不起了,了不起的意思就是说,你已经有相当的了解了,超乎你意料之外的了解。不要说《论语》能够有这个效果,我们选一部大家认为最难的书——《易经》,我们举这个做例子。有人说《易经》很难,我说,说《易经》很难的举手,几乎每个人都举手。“请这些举手的人你回答我,你读过《易经》吗?读过《易经》的举手。”他们都把手放下。我说你没有读过《易经》,你怎么知道《易经》很难,他脸红了,他知道他错了。其实你不要太过自责,因为你是被骗的,所以,你是无辜的。有人骗你说《易经》很难,那个说《易经》很难的人,其实他有相当的能力去读《易经》,他骗你,你不必太过自责,不过你要自责的是你为什么那么容易受骗。容易受骗的人是什么人呢?愚笨的人。你还没了解,还没有去读,你就说它很难,我说你为什么不读读看?有人说我读了,真的很难。我再问他,你读了几页?他说我读了三页,什么都不懂。我说你懂得的在第四页,为什么不继续读?

 

所以读《论语》到底懂不懂呢?我说懂。懂多少呢?不知道,每个人情况不一样。但是,一部《论语》四百九十八章,你只要懂一章,或者懂一章里面的一句,你就受用无穷。因为你懂得的那一句刚好是最重要的一句。你看,多么划算!你说每个人懂的都不一样,你怎么知道我懂的是最重要一句?因为《论语》每一句都是最重要的,这个最重要的一句就通于四百九十八章,乃至于这一句,就通于整个孔子的生命、通于整个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智慧。所以,一个人不要太贪心,读《论语》只懂一句就好了,何况你读一遍不止懂一句。然后你还可以读第二遍、第三遍,你读到三、四十遍,四、五十遍的时候,你会有一种感觉,读到前一句,后一句就流出来——这是在读得顺利这个层面讲——至于你的体会呢,那就是几乎不可预测。有些人读、读、读,不想要了解,忽然间有一句话跳出来,击中了他的生命、叩响了他的心灵,他好像一下子豁然开朗,整个天地一片光明。这样子他就知道,哦,原来这叫做圣人!原来这叫做智慧!原来智慧就在我眼前,原来做人就是如此简单,原来我是如此的幸福!所以,读经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所以每个人都可以读经,每个时候都可以读经。如果能够这样,把握时机及早读经最好。

 

老实读经

 

第二点要老实读经。什么叫老实读?第一点,读真正的经,不要读次要的经,更不要读假的经。什么叫真正的经?就是人类最高智慧、不只是中国的最高智慧,如果是智慧就是全人类的智慧,所以我们读经,并不是说要恢复中华传统文化,我们是要恢复人类的文化。所以读真正的经。而所有的经典都是智慧,外国的经也代表智慧,有能力的人应该先读自己的经,再读别人的经,所以中国人先读中国人的经,然后再读外国的经;外国人也是一样,我们建议他读他们自己的经,再来读中国的经。人类必须要规划出这么样的完整的生命发展的内容,我们才不会辜负我们的下一代。

 

那我们读经,选择的顺序是从最高明的读起,我把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大家所公认的经典分成几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所有中国人一开始读书就要读的,这几本代表中国人最高智慧、也代表人类最高智慧的书,就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第二度的经典就是《易经》、《诗经》、《老子》,《庄子》,第三度的经典就是古文、唐诗、宋词、元曲这些文学作品,第四度的经典就是一些童蒙书,明清以来私塾老师所教的《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千家诗》……等。所以从今以后要教孩子读经,第一本书就是《论语》。假如,你从唐诗开始教,你就在障碍他。

 

有些人说《三字经》不仅比较简单,孩子也比较有兴趣,为什么有兴趣?因为它有韵律、它有押韵。我就说,那也是你的想法。我示范一下,你读《三字经》,孩子怎么读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个节奏是“嗒嗒嗒,嗒嗒嗒,嗒嗒嗒,嗒嗒嗒……”,是固定的;我们读《论语》,这个节奏是变化的、“子曰,学而时习之”,嗒嗒、嗒嗒嗒嗒嗒,“不亦悦乎”,嗒嗒嗒嗒,“嗒嗒、嗒嗒嗒喏嗒、嗒嗒嗒……”节奏是变化的。变化的节奏,当然比固定的节奏更丰富。而如果有两个班级,一个班教《三字经》,一个班教《论语》,教了几个月,那个班《三字经》会背两千多字时,这个班的《论语》,他也一样会背两千多字。两干多字,是一本《三字经》,却只是《论语》的五分之一。他说我们读了一本书,你们才读了五分之一,这个比较法合理吗?不合理,大家都知道。我们只问他读了多少字数,我们不问他读了几本。并且,读的字数虽然一样,但是效果可能不同,教《三字经》的这一班,老师说现在我们要开始读《论语》了,所有小孩子都说,哦,那么难哦!这班教《论语》的,老师说我们《论语》已经读了五分之一了,我们现在来读读《三字经》,小朋友就说这个好好玩哦。所以读《论语》的人他有笼罩性,《论语》可以融贯了《三字经》,《三字经》不能融贯《论语》、《论语》的道理将来一定笼罩《三字经》,《三字经》却不能笼罩《论语》,所以我们要选择接近真理的文章。《三字经》用到初中高中,大概以后就不能用了,一个研究所的学生写论文,假如引用《三字经》来做他的支持,那么这篇论文它不及格的;但《论语》可以用一辈子,乃至用到下辈子。所以读《论语》效用大,这也是融贯地说。

 

再来,老实读经就是只是读经,不要耍花样,花样越少越好。什么叫花样?为了鼓励他的兴趣,我们就给他各种花样,首先的花样是,轮流读、接龙读,更多花样是我们讲故事,再来就是做游戏、给奖品。你说我们要提升他的兴趣啊,这个教育的观念本身可能就产生了错误,什么叫错误?不合人性。你怎么知道他没有兴趣读经?这是大人设想的,认为这样读书很乏味。其实,你要去观察一下小孩子读书是不是乏味,怎么观察呢?用什么方式观察呢?你就要想,你要了解人性,一个孩子在什么时候最能产生兴趣?是不是游戏让他有兴趣?对,游戏有兴趣,我们立刻可以看得出来。但是,一个孩子最大的兴趣,是他对事物的熟悉。所以一个会背书的孩子他几乎走路都在背。我们教育就是让他熟悉,让他熟悉这些文章。就好像一个孩子,他随时都可以回到他心灵的故乡,我们替他建立一个心灵的故乡,他就有安全感,他就有成就感,他在成就感当中就有他的兴趣,我们教读经的经验也是如此证明了这一点。所以尽量老实读经,就是只有读、就是只有背,你的教育效果才好,这个孩子才能够有最完满的发展。这是老实读经。

 

大量读经

 

再来就是大量读经。什么意思?读的字数最多、遍数最多。字数多,比如说一天一百个字,你是不是可以提升到两百个字、三百个字、五百个字……?遍数多,我们说念一百遍会背,你是不是可以提升到两百遍、三百遍,终生不忘?而字数多、遍数多,相对地时间也要多。时间要多的意思就是越多越好,一天能读十分钟很好、读二十分钟更好,读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三个小时……有些家长已经发现,他的孩子读经越多,他的孩子进步越大。于是家长跟老师就渐渐发现,这个孩子应该给他大量读经,所谓大量读经大到什么地步呢?从两个小时到四个小时,从四个小时到六个小时,从六个小时到八个小时……有的人一天读十个小时。你说整天到晚这样读经,读八个小时十个小时,这个孩子会不会发疯?“你才发疯”,他讲。

 

我听说西藏有活佛认证的宗教习惯,他们相信活佛转世。那么有人就问,你们认定这个活佛会不会认错啊?他们说应该不会,有各种的迹象。假如认错呢?一定有可能嘛!他说即便认错也没有关系。为什么?因为我们从三岁左右就就把他接回来,然后请最好的老师、用最好的教育教他。什么叫做最好的老师?就是教读经的老师。什么叫做最好的方式教他?就是教他读经。怎么读经?就是把书背起来。这个孩子从三岁开始,每天读经十个小时,读到十三岁,如果不是活佛也变活佛!

 

一个孩子从幼儿园就开始读经,读了两年、三年,有的家长就告诉我,他的孩子去上小学一年级了,第一天老师发了几本课本下来,这个孩子回家就很高兴,拿了课本就读,一下子就把所有的课本都读完了,他就问他爸爸说,明天我们还会不会发新书?这个爸爸说不会,那这些书需要读多久?读一个学期。他说那我不要去了。各位你家的孩子如果是这样,请你要思考一下,你要不要让你的孩子去浪费他的时间?浪费时间不是说他去学校浪费一年、两年哦,刚才讲过,我们的生命的、或者说我们学习能力的发展,如果没有让他得到应该有的发展,将来机会越来越少;你耽误一年、两年、三年就等于耽误一辈子。所以,请你要考虑这个问题——大量读经,它一方面没有妨碍你功课的学习,没有妨碍应试的成绩,反而能够提升你应试的成绩,而你所读的经是供一辈子用,所以读经不仅一辈子有用,它所附带的效果还能够使你的功课更好,你为什么还不做?

 

有些家长认为读经是很重要的,我们大量要再更大量,大量到什么程度呢?大量到已经没有时间跟精神再做学校功课了,于是就产生一种特别的教育,叫做私塾的教育。私塾的教育就是这个孩子不上普通的学校了,去读经的地方一天读经六个小时到八个小时。那学校功课怎么办?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烦恼。我们刚才说,对于学校功课,你要知道它的位置在哪里,学校功课是附带的,就用附带的眼光来看它;学校功课是社会上的需要啊,我们要想办法,只是你如何完成这个需要?也是用附带的方法完成需要。什么叫附带的方法?用两种方法来面对学校的功课,第一种是跟进法,第二种是搁置法。什么叫跟进?就是你以大量读经为主,每天用少量的时间去跟着学校功课走。用多少时间呢?一般的状况大概用五分之一的时间——这也就是说,我们学校是浪费五分之四的时间了,其实学校那些功课用他学习时间的五分之一就做完了——等到读经的效果出现了,用十分之一的时间就可以做完学校的功课,甚至超前。如果读经更多、能力更强呢,就随便做一做就好了,这叫跟进法——随时做。你如果要跟体制接轨,随时可以回去,因为你对学校的功课是随时跟得上的,甚至是超过的,所以随时可以接轨。

 

另外一种方法是搁置法,搁置不要做,故意地不做。为什么?因为大量时间要读经,你已经没有时间再浪费了。我们举个例子,从一年级开始读经,一二三四五,读五年的经,每年平均可以读五万字到十万字,他现在可以记忆的经典,有二十到三十万字,包括中文跟英文;他空暇的时间,自己去读课外读物,已经读了不少的书,尤其他的语文能力高,他所读的课外读物、都超过一般年龄的程度。像这种孩子,从一年级到五年级,通通没有学校的功课,他为了要接轨、接初中,到了第六年的时候、开始来学学校功课。比如说他学数学,一个这样的孩子去学一年级数学,多久可以学完你知道吗?一个小时,甚至五分钟就把一年级的数学学完了。一个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读书的孩子,他要用一年的时间,每天花很多的工夫在数学的学习上,这个读经的孩子呢,只要花五分钟,就可以把一年级的数学学完。接下来学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五年的数学大概在一两个礼拜之内就学完了,何况其他课程呢?这叫搁置法。你把它搁置着,为什么?因为所有知识的学习,都是年纪越长大学得越快,思考力越强学得越快。你在年纪那么小的时候,你让他学这些思考的东西,是没有意义的,第一个他学得很浅,第二点,他在学这些知识的时候,头脑是不长进的,他只能用他已经长进的头脑,什么意思?就是有关于知识的学习、思考的学习,是一种“用”的学习,不是“体”的学习。“体”的学习是建立的学习,我们读经是建立他的思考能力,有了思考能力,你去用它、你去思考、你去学习知识;就好像一个都市,先要建许多高速公路,将来才能够跑汽车。因此,我们要在建“体”的时候、把“体”建立起来,等到要“用”的时候我们才去开“用”。这些有关于思考的学习、知识的学习,都是开用的学习,越早期越是建“体”的时候、越晚期越是开“用”的时候。我们应该在建体的时候建体,在开用的时候就自然可以开用。

 

有关于数理化的学习、有关于其他知识的学习,是越晚学越好,甚至一些课外读物,有些是不必读的。大部分的小学初中的课外读物、是根本不必看的,你看了是浪费时间,只是消遣消遣。为什么?因为那些东西,是不能用一辈子的。人生越长大,他所要面对的问题越大,越大的问题必须要越高度的能力,才能够面对它,所以那些小学初中所读的课外读物,是一概没有意义的。刚才说阅读很好,可增加知识量,现在又要更进一步讲,阅读慢慢来就可以,有很多书是不需要读的。真正的读经的孩子,他一辈子的第一本课外读物叫做《资治通鉴》,一个孩子什么书都没有读过,他第一本书最好就读《资治通鉴》。什么时候能够读《资治通鉴》?假如三岁开始读经,大概到十岁的时候,就能够读《资治通鉴》了。能够读《资治通鉴》、《史记》、《汉书》这样子的书的人,他居然说他读不懂《白雪公主七矮人》的故事,我不相信。人生要怎么安排他的成长历程?一个孩子是不可能自己安排的,都是要家长老师替他安排,这不是不民主,这是天地的真理、这是天地的规则。你不要说我安排他的学习程序,我不民主,我要问问孩子,你愿意不愿意读经。你这样问叫做不负责任,不叫做民主,将来耽误他一辈子。你还说,孩子啊,原来是你选择的哦,你选择不读经哦。你怎么可以这样讲呢?所以我建议各位你要大量读经,因为错过时机永不再来。

 

快乐读经

 

第四个,快乐读经。只要及早学习,越早越快乐,越晚越不快乐、因为已经错过了时机了。只要老实读经,越老实越快乐因为他的心越读越定,越读越安静。能安静的孩子他也能够动,因为人类本来就是动物,所以你不要烦恼孩子不会动,你只烦恼孩子不会静。所以老实读经,读得越熟他越高兴越快乐。第三点,大量读经,读得越多,他自己的内在的酝酿越产生作用,他自己的了解、那种深度的默默然中的了解,越能够开发他心地的光明,这才是真正的快乐,这种快乐是幸福的快乐,是孔子所谓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那个愉悦的快乐。所以,及早读经是快乐、大量读经是快乐、老实读经是快乐。我们检查读经成功不成功就是及早、老实、大量、快乐。

 

至于做法,有自己单独教自己的孩子,有小区读经班,有学校老师读经,还有所谓的全天候的私熟读经。我希望家家户户都变成学校,家家的客厅都变成课堂,什么课堂?经典的课堂。如果有开私塾的人,我建议他私塾的做法有两种,就是私塾的学生不管有多少,可以分成两种教学方法,可以分成两个班,一班是不识字的孩子,一班是识字的孩子。不认识字的孩子以齐读为主,就是老师带着他读,或者是用播放器带着他读。大家一起读,有的人是半认半不认,有人是完全不认识,老师可以利用他巡堂的时间,拿着小朋友的手指头指到正确的字,当然老师离开他又指得不正确了,没关系,等一下再回来再指一个正确的字。刚才讲过一个孩子只要经过几天,他就认得几个字,经过一个月,他就认得,比如说十分之一的字、或哪里有标点……他知道这一句完了应该是下一句,这样渐指、渐指,慢慢地、慢慢地他就能指对了。指对了是不是认得呢?不一定认得,你挑一个字出来,他还不认得,没有关系,再读下去,渐渐地每一个字就可以单独地挑出来认。这样子他就可以去读书了,读什么书呢?读课外书,他也可以读经了,就能升到认字的班。

 

至于认字的班怎么教?认字的班就不必齐读了,可以因材施教。怎么因材施教?这里有十个孩子、二十个孩子,每一个人读自己的书,每一个人读的书不一样。老师跟孩子只要约定,今天你要背几个字,每一个孩子有自己的打算,老师也了解孩子的情况,这样两相商讨的结果,就可以尽量地达到他最大量的读经量。什么叫最大量?不要超过底线。如果有一个孩子说,今天我要背三百个字,结果他很快就背完了,两天三天都这样,老师就希望他提升到四百、五百。假如他说今天我要背两百个字,结果呢他一直背不起来,几天都这样,老师就降低字数,说你背一百五十个就好了、背一百个字就好了,乃至于最愚笨的孩子,背二十个字也可以。所以每个人只达到自己最大量的发展,没有一定的进度。你进去这个读经班,有人读《论语》、有人读《老子》、有人读《易经》,而且读《论语》也读不同的章节,你会感觉到一片的嘈杂。其实,这种嘈杂声跟菜市场的嘈杂声是不一样的。进去以后会发现,你听不出谁在读什么,但是整个声音是和谐的,就好像我们到山里面去游玩,你觉得这个山里面非常安静,很幽静对不对?其实山里面并不幽静,它的声音很多。甚至声音很大。古人说“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有些声音是妨碍人的、令人心烦的,有些声音呢是跟人心相顺的、让你越听越安静的。读经的声音就是如此。你可以想象一个班的学生,每个人读自己的经典,有的大声读有的小声读,结果合起来的声音是非常和谐、你会流连忘返。

 

一个孩子虽然在这么多嘈杂的声音之中读经,但你问他往往孩子会说,我只听到我的声音,我没有听到别人的声音。这叫做定力。其实他是不是没听到呢?不是,他还是听到。因为我们耳朵是四面八方的声音都听得到的,所以他还是听到别人的声音,只不过他注意自己的声音,不注意别人的声音。注意到自己的声音,就可以使自己所读的这份功课有效,但是不是别的声音不注意就没效了呢?不然,尤其是越小的心灵,越不需要用注意去学习,所以凡是经过耳朵的声音,通通对生命产生效用。这个孩子读《论语》,左边有一个人读《孟子》,右边有一个人读《易经》……等到他把《论语》读完了去读《孟子》的时候,他仿佛以前读过;等到他读《易经》的时候,他认为他前辈子已经会了。

 

所以,如果不去好好的思考人性,不去现场真正地体会一下,你会认为这一种教育是违反教育理论、是违反人性的;你如果好好的再去思考,真正从人性的根源来检讨问题、真正的去实地考察,你就会改变你的观点。只要改变了你的观点,你就有不同的教育的做法。这个教育的做法虽然不同,但你越改变就越趋向一个共同的方向,什么方向?就是及早读经、老实读经、大量读经、快乐读经。然后你就会知道,这种教育是走对了路的教育,走对了路的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最有效的教育是涵盖全面的教育,涵盖全面的教育是让你放心的教育。

 

所以,我请各位放心吧!只要你真的能够按照这种方法来做读经教育,我们的教育就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就没有教育的烦恼。我祝福我们广州,甚至祝福我们整个民族,没有教育的烦恼,家家户户出好子弟,我们学校出好学生,将来我们国家出好国民!我们共同努力为人类的智慧而继承、而发扬,我们也对得起祖先,也对得起世界!

 

谢谢各位!


【本站推荐】

 

待更新……

本文作者:王财贵,转载自:《王财贵65文集》第二辑《语文教育新典范》。如欲深入了解王财贵教授哲学思想与教育理论,请关注本站,或购买正版《王财贵65文集》进行学习。

(0)
王财贵的头像王财贵嘉宾
上一篇 2024年 7月 6日 上午5:00
下一篇 2024年 7月 9日 上午4:3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搜索一个关键词,直达您所关心的教育问题……
(点击底部菜单【本站搜索】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