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特质

主讲人:王财贵(季谦)先生

时间:2011年8月28日

地点:浙江遂昌

 

我们用简单的话讲,天下的事是纷杂的、多变的,但是呢,道理是一定的、同一的,这在苏东坡的《前赤壁赋》就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天下的道理,讲来讲去都是一样的,这是随时要讲的,也是内心里面一直要存在的,一直要思考的一些道理。所以其实我心中所存的道理,跟听众、跟现在各位心中所存的道理是一致的,因此,我有时也认为不必说,没有什么可说。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确实,它是至理名言,没有什么可说的,不过呢,你看孔子还是教导一辈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诲人他还是要讲嘛,还是诲人不倦一辈子。道理是永恒的,《易经》有变易、有不易、有简易,这是永恒的。释迦摩尼佛说,我说法四十九年,天天说,说法四十九年而无一法可说,到最后讲什么法呢?有什么法可说的呢?

 

各位老师在这样子特别的学校,做一件特别的工作,这是一项伟大的工程,你参与这个伟大的工程,大家的内心应该都有相当的深度,或相当高度的智慧。如果有这样深度高度的智慧,其实对每一件事情啊,为人处事啊,所谓进德修业啦,应该都有相当的自省的能力、自发的能力。这个发,就是“退而省其私,亦足已发”的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那个发。能够有自省自发的能力,大家在一起,就不是谁来讲话给谁听,而是不讲也可以,相视而笑莫逆于心,如果要讲嘛,讲出来也是互相的印证:啊,果然如此!而且是本来如此。

 

所以要我讲讲话,跟各位讲讲怎么教学,讲来讲去,其实我跟你是一样的。意思也就是说,你可以说教学是很艰难的,孩子的个别差异那么大,尤其送来这里的学生,跟在别的学校一样,有一部分是很好教的,有一部分是很令人头痛的,是不是?因为这个世间本来如此。本来如此,你就不必惊讶,惊讶为什么有些孩子这么好教、为什么有些孩子教不通、为什么有些孩子这么会惹麻烦……你不必惊讶。而且呢,假如知道人性是光明的、向善的、好善的,“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假如是这样,而且又有了一些经验,应该就无所恐惧。所谓“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就远离颠倒梦想,你的心就很平和。老子说,“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你们都应该都有这种感受,这才是教育人员、教育工作者一种最深刻的、最本质的修养,也可以说是教师的特质。

 

现在一般的教师不讲这些话,一般的师范学校不做这种训练——其实这也很难训练——如果你没有去深度地认识人生,没有去体察自己的心情变化,没有去体察人性的复杂,但是人性的本质又是光明的,没有去体察这种两面的存有、两面的特性,是不容易有刚才我所说的那一种笃定的,你是笃定不了的,于是呢,就随波逐流,随着情况的变化,心里面就起伏不定,甚至急躁不安。那不安是自我内在的伤害,你急躁,甚至表现为大声以来也色,疾言厉色,或是表现为暴力……像这些都是越来越往下堕落;越往下,你的心灵啊,越不能够平静,你的境界越不能提升。每一个人都希望清净、爽朗,所谓君子坦荡荡,每一个人都希望事情非常地简单、朴素,每一个人都希望人与人之间,不管是同事之间,还是师生之间,都是那么样地温馨……每个人都希望如此啊,这是一种人生的幸福啊,而且你如果静下心来想,天地本来应该如此,人生本来应该如此。但何以现实不如此?所以这里就要有一份担当,悲悯之情,忧患之感;要有悲悯忧患,从悲悯忧患中才能产生智慧。

 

所谓“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你有这个忧患,你会产生一种智慧,而从忧患中产生的智慧,它不是令人产生沮丧的,不是令你觉得焦虑不安的;从忧患产生智慧的这整个过程,是非常充实饱满的,你是脚踏实地的,而且有一种对生命真正的体贴。这是一种非常深度的人生幸福,这里边会产生一种喜悦,悦乐之情。所以“忧亦终生,乐亦终生”,这叫法喜充满,得法而喜。一件事情本可以从多角度来看,最好多角度地看、多角度地了解、不仅了解你自己,而且还了解他人是有多角度的表现的:有人表现在这一边,有人表现在那一边、有人表现外向,有人表现内向、有人表现朴实,单纯,有人表现就城府比较深,考虑比较多……我们要了解人情世故本来就是很复杂的,而我们的进德修业,一定是以一种坦荡的心、光明的心、敦厚的心、温柔的心,一定以这种心来带领。至于对方的反应,你不可以期待:比如你坦荡地对他,他没有坦荡地对你,请问你怎么办?这时候你会不会吃亏?如果你想这是我吃亏了,我为什么要这样,我不是被欺负了吗?哪一个人愿意随时都是计较,然后嫉妒、愤怒,哪一个人喜欢这样子呢?没有人喜欢这样子。所以总是秉持着坦荡的心,对方也一定被你感动。“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宋明儒说,不能感动人,皆是自己诚意未够,你诚意不够,所以不能动人嘛。所以一诚意,你就为生民立命,什么叫为生民立命?在家就是修身齐家,在外就是讲信修睦,像这样子不是为生命立命了吗?这是何等的功德啊,真正的功德!对自己来讲,自己非常地稳当、非常地饱满,所谓“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心中有这样一种美感,你就体验到人生之美、天地之美。这对自己来讲,是一种何等的清爽、清安。那对人呢?没有人不愿意和你相处,跟你在一起,都受你的益处,这就是往圣的哲学。往圣的哲学治国平天下,也是从这里出来的嘛,所谓内圣开外王。你现在外王很小啊,因为你处的环境小,但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见龙在田的时候,你就见龙在田嘛,你现在虽然在田,就几个人,但是这种力度,这种力道,有机会接触更广大人群的时候,你的德性会流行的、会流传的;而“所过者化,所存者神”,那存下来的神,是会感动别人的,这个别人又去感动其他的人……所以君子出其言善,千里之外应之啊,出其言不善,千里之外违之啊,这不是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吗?你不一定要当王、当皇帝,才是为万世开太平,这颗心就是为万世开太平啊。

 

我在这一个小小学校、小小班级,教一些经典,那我讲这么多干什么呢?不讲那么多,你就不可能把一个老师当好,乃至不可能把一个人做好!所以说你要有厚度,你要有深度,表现是表现在这里,当下!你不要说我这么高明,我一定要去当总理才行,天天就想着总理梦……“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有飞龙在天、有见龙在田,都是龙啊!这是一个圣人之教,儒家之教就是教导这个东西。所以不要怨,不要怨我的地位这么低,我的工作这么小,不要怨;价值不价值是在内在的心灵里面,现实的世界是有限的,心灵的世界、内心的世界、文化的世界、智慧的世界是无限广大,做人的价值也在于自己认定自己、自己能够把自己做好,而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你。所以没有表现的时候,你不需要自卑,遇到机会的时候,即使没有太多的表现,也没有关系;为什么一个人要表现给别人看呢?为什么一定要得到别人的赞赏呢?如果家长来感谢你,你当时应该高兴啊,因为与民同乐嘛,“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大家高兴我跟着高兴;但是受到批评,请问你是不是就沮丧了呢:我这么尽心尽力你还批评我,你孩子进步那么多了你还不满意……?你要知道人情的变化,人情的观点,你尽心尽力,你就知道自己的价值所在;别人的反应不是不去重视,而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嘛!这样你就能够稳定了。你一稳定你就自己能够自得其乐,所以啊,一个人,只问自己心地光明不光明,余者都是其次;虽然我们未能免俗,哪一个人能免俗?爱面子啊、希望别人赞赏……名誉也是所谓的心理需要之一嘛,得到名誉啊、声望啊、别人的尊重啊,我的话被别人听从、我的命令别人都不敢违背,这样子也是意气风发,好像也是人生之乐。但其实,儒家所追求的、圣人所追求的深度的悦乐不在这个地方,因为这个不是真正深度的悦乐。君子有三乐,“王天下不与存焉”,这个自我的认定,就是你自我安心的第一步;再来扩充开来,能够体谅别人,不要太过责求、苛责,所谓“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躬自厚而后薄责于人”,如果这样子的话,一个团队一定是合作无间。当你在体谅他人的时候,你会感受到心灵默默的一种自我安慰,纵使对方不能理解,但是你知道,你是尽了你的力。而且,假如不管是同事还是学生,大家都共勉于进德修业,即使一时之间没有效果,也不要太过计较,只要能够相互信任、信赖,那么天地至理是一、天地心灵是一,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他必定日渐地转化,所以要有长远的眼光;也只有特立思考的人,能够自我人格独立的人,他才能够有这种长远的眼光,要不然他随时都会摇摆,随时都是不安的。你有长远的眼光,才能够笃定地走下去。

 

像这样子,不仅有益于己,而且有益于人、有益于我们的学校,更有益于天下人。所以各位读经学校的教师,你要把自己的工作视做一种担当,不是要做给别人看,说我们多么了不起,不是,这是一种默默的自我的要求,因为你要求你自己要有这个责任。走在前面的老师,你们都是新加入老师的典范;大部分新的老师,要么是经过培训,要么就是久闻学校的大名,何况经典教育本身就是人人向往的,所以应该都能很快融入我们这个团体里头,各位前辈越好地对待、越好地照顾,新来的老师越来越容易融入这个团体。希望我们各位都能够安心地做你应该做的工作。

 

【现场提问】

 

问:该如何拿捏对待孩子的尺度?

 

教授:一般来讲,总是有一个界限。宽,宽到什么地步就不能再宽了,紧,紧到什么地步就不能再紧了,是有一个界限的。假如处理问题的能力,或也可以说应事的智慧,智慧越高,他可能处理得比较容易,或是让对方变化得比较快。如果不行的话,你也不必太急,依照所有的经验,假如你是诚意的,而他是一直在读经的,这个变化是可期待的。刚才说了,未能感人皆是自己诚意未到,所以还是诚意地对待他,以光明的心来引导他。但是呢,你也要有一个界限,这个界限随时要提醒,也就是说,调皮不能够妨碍别人、不能够伤害别人。如果是孩子有些时候情绪不太好、不认真,但他没有影响到别人,这就比较没关系。因此首先把“影响别人”这个界限立起来,那么他自己进步快或慢,这就是他自己的问题,也就比较没有那么严重;你能够好好地、快速地提升他,这固然好,假如能力不够——其实也没有谁能力一直很够,有些人是佛陀来教都没有办法——就先放一放。总之,对经典教育要有信心。

 

带班最重要的是先维持整个班的一个基本的秩序,让班级能够正常地进行,先维持这个就可以;然后时常地提醒“现在在上课”,使同学上课有上课的样子,下课有下课的样子。第二,他不准去妨碍别人,不准妨碍同学,他自己稍微怠惰一点比较没关系。如果是他会欺负别人还是做小动作不听讲教,可以有各种方法,各种方法都可以尝试一下,要不然也可以跟别的老师商量一下,有人或许有方法,或也可以看书,从一些书中得到启发、得到灵感。总之,即使你不知道怎么处理才是最恰当、最有效,但总之你在处理,有处理总比没处理好一点,也就是说,你随时在处理,而处理不必用对抗的方式,而用引导的方式;那他一面读经,又一面你一直在鼓励,就应该会有改善。所以这个没有特定,都得随机应变,等你有经验了,或是你跟别人讨论,吸收别人的经验,或是看书……我以后应该多介绍一些书,或教导孩子的一些诀窍,方式多了我们也可以融会贯通,就比较容易。所以有些办法是自己生出来的,有些是跟别人讨论的,有些时候是看书—看书也等于你是跟别人讨论——比如儿童心理学的书,多看儿童心理学也有帮助。但无论如何,教导孩子的核心还在诚意、真诚,还是在引发他内在的光明,引发他内在好孩子的形象;把他内在好孩子的形象引发出来,让他自己能够希望做好孩子,这是最好的,而不是用各种方法,各种方法都只是辅助。西方的这个心理学,乃至到现在的咨询学啊、咨询心理啊、心理谘商啊,大部分是停留在技巧的层面,从心理的应对:他的心理啊我怎么理解,我用哪一种活动使他心情转换一下,这已经不错了;一时之间,这个技巧也是有用的,但是不能只用技巧,因为这还没有进入到本质的治疗。本质治疗是属于文化治疗、智慧的治疗,也就是人性的治疗,这你就必须以诚意和智慧来引导他没有技巧的人只用他的诚意和智慧也可以的,有诚意和智慧的人自然会产生一些技巧,而我们学了一些技巧,有时候可以帮助我们诚意智慧的展现。所以两方面都需要,但是以诚意为主。

 

一般我们读经界的老师啊,有外界人士批评,说我们对于儿童心理并没有什么研究,因为我们很多人不是科班出身。这个批评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但它不是本质的;虽然不是本质的,是外在的道理、次一级的道理,但这个道理也是道理,所以我们也要尽量地能够自修。大家可以多看一看一些儿童心理的书,或许这个技巧会多一点,不要说我只有一颗心很真诚,但技巧都没有,要等到技巧出来,都要有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吸取经验,看书,就是在吸取别人的经验,这样也有助于管理的技巧。管理的本质是你的诚意,和对人性的了解、对光明的期待,这是教育的本质,本质的能力,其他外在的呢?就是要有一些经验,或吸取别人的经验,做自己的参考。刚才说到心理谘商,我们也看到心理谘商确实发挥不少的效果,有些人是心理治疗好的,他不再这么样地恐惧啊,或是忧伤啊,但是它不是本质的,不能使人的德性长进;所以有人就提倡这个文化治疗,就是心灵的一种自我回归。这种治疗才是根本的。

 

如果大家有教学的困难,所谓“学而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也是长进的机缘哪,所以你遇到不好管教的孩子,你要把他当做是一个机缘,锻炼自己的机缘。先不要急,尤其最好不要轻易地发脾气,如果处罚是不得已,尽量不往那里走,尽量以柔性的方式来引导。平常时候就要常常宣布,常常让他们知道你的底线在哪里,平常就要教导,不要到了已经发作了再处理;尤其在孩子高兴的时候、他心情好的时候、他正常的时候,管理是比较有效果,你不要等到他已经在作怪了,你再处理。这也就是古人对自己“涵养省察”的修养,“无事时涵养,有事时省察”,没有事情的时候就要涵养,涵养自己的心性,让它深远广阔,光大高明;有事时省察,立刻觉醒、立刻检查。我们对待孩子、对待别人也是如此,对待孩子、管孩子,也是无事时涵养:现在无事,大家都很安定情况很好,这时候要涵养,而且你要增强这个涵养的功能,你要么用鼓励的方式,要么用警戒的方式,在他安定的时候就要做了,一直涵养涵养涵养,涵养越深,他越不容易有错误的发作;而万一他发作就要立刻省察,立刻觉醒、检查,立刻处理。

 

问:上课的时候有同学不读书,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

 

教授:这确实是不容易。刚才说了,读经学堂的学生跟一般社会的组织情况是一样的,有些是容易受教的,有些是不容易受教的;所以上课的时候不读书,这不是普遍的现象,每一个人都很长进,这也不是普遍的现象。自我长进不是普遍的现象啊,怠惰也不是普遍的现象,不是整天到晚都是这样,或是一年到头都这样,他是偶尔会这样、偶尔会那样,或是有些人这样、有些人那样……所以这些都是很正常的状况。有些人问,我家的孩子不喜欢读经请问怎么办?我说,很恭喜你,你家的孩子很正常。不是这样子吗?小孩子这样很正常啊!但是,也有人很喜欢读啊,一天到晚在这里读,读八个小时下课了还要读,也有,不是没有,大概有百分之一的人是这样的。读书厌倦这是人之常情,甚至是大多数,占百分之六十到七十,常有。所以老师的义务、老师的责任,就是要激发,尽量激发,所谓“鼓之舞之以尽神”,鼓之舞之,就鼓舞嘛,要不然要老师做什么呢?假如每一个人都上进了,那这个天下就太平了!所以为什么说“教化”,教而又化,化什么?化掉他内心里面那种驳杂,其实就是动物性、怠惰啦。每一个人内心里面都喜欢长进,但是,那长进的心是很内在很内在的,它老早就被乌七八黑的这个普通动物性所掩埋了,所以你不能说他不喜欢长进啊,你也不能说他很喜欢长进,为什么?人性有各种看法嘛,只有孟子才说人喜欢长进,告子就说人不喜欢长进,或者告子说,一个好老师他就喜欢长进,一个坏老师他就不喜欢长进,“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嘛,所以你的问题请你不要烦恼,你要认清事实,懂吗?这是人之常情。五浊恶世,众生颠倒,你还期待他自我长进?这只能够在默默中,你只能对将来有所期待,这是你的责任,而不是说我来带一个班级,大家都很好学,不能够这样。但是一个好老师,真的能够,比较上,真的能够带动得比较好;所以,同样是一起的、没有选择的分班,如果是两个班的老师,一个老师比较会带动,一个老师比较不会,经过三个月、五个月以后,两个班的班风确实会不一样。

 

你提到的有些会厌烦、厌倦的情况,这可以有很多的方法,比如可以激励;激励的方法很多,或许你可以自己想、可以跟大家讨论,也可以看多一点的案例,你的经验越多,这个事情就越好处理。而经验来自很多的类型,所以你的处理的方法也可以有很多的类型,但只要你的心灵很灵活,你就比较容易把握到那个时机、把握他的情绪,你应对他就比较容易。所以,要常让自己心灵活泼,不要太单一死板。一个人心灵怎么叫活泼呢?像孔子“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叫活泼,活泼到无限。但我们不可能啊,所以要自我长进、多思考,下了课以后,就想一想应该怎么办才好,或跟别人讨论、看书。

 

你不要问说,为什么孩子他喜欢看电视、打电动,喜欢跑来跑去,为什么不喜欢读书呢?其实大人也是一样,这叫好逸恶劳。好逸恶劳是人的现实性、人的动物性,就像溜滑梯,往下溜是不费劲的,走平地也不很费劲,但是要爬山就比较费劲,尤其是爬一些比较陡的山,那更要费力气、要流汗。一个孩子,你是要他往下溜呢,还是要他往上爬?在生理生物的立场来讲,他当然是要往下溜啦,谁要往上爬呢?但是我们也要认识一点,人的心灵内在深处是喜欢往上爬的。所以,想长进,是人类心灵最内在的愿望,但是对于现实的生命来说呢,长进是费事的、是要努力的,而努力是要受点痛苦的。所以你问孩子为什么不喜欢读书?他说前段时间读太久了,或是读得累了,这我们可以体谅;不过,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这样想,既然这是人类内心的愿望,而儿童读经,他只是这样读、读、读,好像也不是爬山——你如果叫他去算数学,算超出他能力的数学,那可能就是爬山了——读经就是很自然地读,所以一个读经的老师其实可以这样想,能不能把读经也变成一种游戏?如果可以让孩子感觉读起经来很自然、很轻松,跟游戏一样,那他的持续力就比较长久了。所以我觉得啊,读经之所以感觉到厌烦,大部分的原因,还不是这个孩子他受不了,很多情况是家长和老师内心里面就有这样想法“唉,读经是很辛苦的,孩子啊,你要忍辛受苦啊,这对你有益处啊!”当你这样想的时候,读经就真的是辛苦了。哪一个老师能够心胸非常地开朗,对孩子的期待很殷勤、很殷切,他可以带动孩子的心态,把这个心态一转,让孩子感觉到读经就像游戏一样轻松、自然?如果能够做到这样,你就不会感觉带得非常的辛苦。

 

所以我首先说,人都有好逸恶劳的习性,让他长时间地做功课、让他长进,这个在形式上,确实是一种压力,确实要比较辛苦一点;但是我们也可以让他感觉不那么辛苦,甚至有趣,尤其我们已经看到一些孩子,他越读越深入,所谓读进去——很多的读经老师都有这个词语,说这个孩子“读进去了”——只要读进去了,一个孩子他就乐在其中,甚至是欲罢不能,就看各位老师能不能往这个方向去思考。你的心态如果能转为这样子的期待,我相信这个孩子他也会跟随着你的心态而转变,我称这一种教学法为“心法”,你的心转了,法转,你也可以转变整个班级的氛围。有关心法,大家可能也都知道,我有一篇《教育的智慧》,大家不妨再重新复习复习,尽量以“心法”来带动学生。

 

问:我总是觉得所有的这些道理上都明白,但是自己真正的这个深度啊,包括自己做的,恐怕还是不够。比方说,我相信每一个孩子他们来读经,他们都是向往光明,然后自己告诉自己要有一个期盼的心态,对,但是有时候还是不由自主地被一些突发的事情影响,虽然告诉自己情绪要稳,但有时候做不到,很矛盾,怎么办?

 

教授:“过则勿惮改”,这是对一般人说的,乃至一般人也做不到;对更高明的人呢?就是“不迁怒,不贰过”。心灵的陷溺——陷在那里,而且拔不出来,叫溺——心灵的陷溺,心灵已经被激起来了,不开朗了,动荡不安哪,或者变成跌下去……啊,这也是人之常情哪!所以这里看出修养,不止修养,而且看出情操。孟子说:“仁亦在乎熟之而已”,要熟嘛,修养而到相当成熟,而这个成熟,有一种支持力、抗力,到这个地方,就像一些股票能抗跌,跌到某个程度就再也跌不下去了,这个地方就是你修养的一个成就,这个叫情操。操者,操守;你能守得住某一个底线。有人底线很低的,可能本来好好的,忽然间一下就跌到谷底了,底线很低;那有些人底线还蛮高的,跌到某个地方他就不会再往下跌了;再看看你的底线能不能再提升一层,越提升、提升,提升到临界点以上,那就容易防了,就不会那么容易跌下去,这叫修养。

 

心灵的陷溺,那是没有办法的,其实能够反省到这一点也已经不错了:我为什么还会这样子呢?我自己都了解道理啊,我又都想过啊,为什么现在还这样子呢?能够有这样子觉醒的人,已经就不错了,所以你已经是有修养的了,已经是君子、已经是好老师了,所以很恭喜你,不错啦!要求自己一时完美是很难的,所以王阳明说改过,这过是越改越细,那你的过可能是已经很细了,别人可能都说你已经很好了,你说我不行啊,我刚刚还发了一顿脾气……他说,你怎么是发脾气?你这样子已经是很和蔼了;你说我还是不行。像这样子的过就比较细了。要求自己,当然是越纯粹是越好,但是这个要求自己改善,也有一个底线,不能够变成是沮丧、懊恼,然后责备自己、停在那里,那是陷溺更加陷溺,你从一个陷溺跑出来,跑到另一个的陷溺去:原来陷溺在我不行啊、我有过啊,现在变成是,我为什么有过?我这么糟糕、我这么不行、我怎么这样,悔啊,后悔啊……这又是陷溺下来。《易经》的“判”啊,《易经》的断案、断词,有四个字最常见:吉、凶、悔、吝。这四个非常常见的断语,如果排它的次序,首先是吉,吉放在最上面;但是吉呢,不能永远吉,因为人有这个现实性,就是动物性,不能永远吉,所以就变成吝。吝,能力高的人、骄傲,这叫吝,那能力低的人呢,爱面子,也叫吝;吝是生命的一种不开朗,吝啬嘛、关闭嘛,人是常常会吝的,心灵关闭嘛,关闭以后就凶。吝至极点就凶,“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连周公之才之美都会被关闭,那叫凶。凶了以后呢,因为人心的光明啊永远不死,所以会悔;要么就是吝到凶、到极点,他踢到铁板,没办法了,只有悔——有人是凶到极点就灭亡,自取灭亡,有人是这样子的、有的国家也是这样的,就灭亡了,自取灭亡。那有的人没事,会悔,还会悔,就不错了;有人悔得快,有人悔的慢,所以,吉、吝、凶、悔。悔了以后,如果是“过则勿惮改”,勇于改过,那就回到吉;但悔也可以回到凶,就刚才说的,你在那边自怨自艾,陷溺,那就还是凶。所以,知道自己有问题,那已经是不错了,但更重要的是知道了以后你怎么做?

 

问:我也想再提升自己,但它不是一时半会提升得了的,这个期间,我跟学生在一起的时候会不会可能障碍学生?

 

教授:这个反省是很好的,但不能够太过执着,因为我们人,只能尽力,尽力就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别人了。你如果说我的修养还不够,我会障碍学生,等到我修养好了后再教学生吧,你可能要下辈子了,呵呵,懂吗?你要知命、安命,“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你不是故意地要对学生做不良的示范,我们也希望每一个老师都能够随时阳光普照,但怎么可能呢?老天都有阴天呢,今天就阴天啊,不是吗?所以,我们不是要故意地做不良示范给孩子看,但是你也只能尽量长进你自己,反省得越快,改善得越快,就代表你心性的修养已经提升一层;这是每个人都要自修的,也是每个老师要互相地勉励的。我们看到有些老师走不出来、心情恶劣的时候,要互相地提携;所以大家要常常互相谈心,不要各自走自己的,把门关起来,或是看不起别人,互相之间东家长西家短……这对双方都没有好处。我们一定要常常想,如何有益于己、有益于人、有益于世界,学到开朗;知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可以去讲一些鼓励的话,对方就或许比较容易走出来。同时自己的德也在长进,智慧越高,观察力越敏锐,周遭的人他的一个眼神动作啊,你就知道他有问题了,你就可以去关怀。像这样是何等的温馨呢?大家不是希望这样子的吗?人间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社会嘛。我们这个小小的团体,尤其读经的团体,最容易营造这样的氛围,如果在这个地方都还勾心斗角、都还自扫门前雪的话,像这么一个小小的地方,又是读经推广的地方,老师都还如此小气,那天下就没有什么希望了。所以,我很放心、我很放心……各位一定会做得很好。

 

让你开朗的生命更加开朗,这开朗是无限的,互相关怀多一点,每个人长进就会快一点。当然我们不必一定需求别人的关怀才长进,只是互相关心总有好处,就像杯子,这个杯子即使已经装满水了、一百分了,即使你的幸福已经一百分了、你自满自足了、你随时都很幸福,别人来关心你,你的杯子还能更满、会满出来,这叫“幸福之杯满溢”——这是基督教最常说的,祈祷上帝让幸福之杯满溢啊——希望我们都幸福之杯满溢。幸福之杯不仅仅满满的、不缺乏,而且还满出来,那就太了不起了。每个人都不必需求别人的关怀,但是每个人都想要去关怀别人,每个人都是满满的,这不是最好的吗?别人如果总是不满、有所需求,你加进去他都会漏掉,这有漏的生命——有漏,因为他的底子有漏——你加进去他漏掉、你加进去他漏掉……常如此,烦死了,啊,我们更应该协助他,久而久之,他可能也能慢慢修补,然后可以慢慢增加、慢慢增加。

 

什么叫有漏的生命?在这里不好意思说,不过说出来也没有关系:“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漏了,“远之则怨”,又漏了。他底就是这样漏的,你有什么办法呢?难养嘛,呵呵。所以每个人都要先自己,近之不会不逊,远之则不会怨,你看,满了嘛,一下就满!然后我们再进一步满溢,满溢了就会流出来,流遍整个校园,走到每一个地方都是可喜可悦,这是营造出来的啊,这是“人能弘道”啊。本来道就是如此,道就是满的,生机饱满,要不怎么能生养万物呢?但是人如果不能把这个道弘出来,人生就痛苦啊。人心是常缺乏的,欲望那么多,首先是这个财或名的需求,后来呢,不仅是名,自我尊大,要求永无止尽,永远不满;他没有感觉到人生这么舒坦,我已经够了,别人对我已经很好了……为什么不要这样想呢?每个人为什么要自己折磨自己呢?我就怪了,呵呵。所以先把自己立起来,近之不会逊、远之不会怨,然后再加一点点就满了,就溢出来,满、溢!哎,这个人生哲学,不容易啊!

 

一个自我能够满足的人,在缺乏环境中,虽然没有人加给他,他还是满的,因为他自己站得住嘛。老子说,“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一个自我能够满足的人,在非常缺乏的环境之下他还是会满出来,自己就满出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他内心有泉源的话,昼夜不息,他一直流一直流,还是一直满出来,到最后会把这个环境里面所有的缺乏都补足,因为他“所过者化,所存者神”。每一个人都要具备这种能力,你才能在这个世界上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你不具备这种能力啊,到处是痛苦的,你即使能够勉强自己,一遇到别人有需求,一下子你就没有了,拿起一点你就没有了,像这个水杯,我一口就喝完了;假如我的杯子是泉水之杯,它越喝越多,那不得了啦!我们的内心要像泉水,不要像水杯从外面倒水,要从里面自己生长出来,然后让这个水满溢。只有人的心灵才能做到如此,物不可能,所以我们讲唯心,不讲唯物,唯物你就完了嘛,懂吗?我们唯心,心是无限的,物不可能无限。物是用,一用就没有了、一拿就没有了,因为它不能自生,心灵可以自生。我们人心灵的能力等同于天地的创造力,人心就是天心,我可以创造,创造幸福,我的幸福可以多,多到所有人都可以分享我的幸福,我还是幸福,懂吗?希望我们营造这样的团队,而且应该从每个人自己开始

 

问:我会跟家长讲读经教育的道理,他们也都看到孩子的心性受到陶冶,但是好多家长还是要一个确实的、外在的什么东西,比如说学籍和学历的问题,他们经常烦恼……

 

教授:这是可以解决的,至少是可以说明的。我在台湾,从2000年,到现在十一年了,从十一年前,我在台湾开始推广在家自学,就是义务教育不去上,在家里自学。在家自学的观念只适合面对义务教育,义务的意思是,家长一定要在某个时间之内,送孩子上国家的学;所以义务教育是国家规定人民受教育的义务,不是权利—一其实受教育是人民的权利,现在把受教育变成是一种义务,这是一种政治的操作,这不是最正常的——现在全世界都有义务教育,至少基础教育都是义务教育,台湾的义务教育本来是六年,现在变成九年,西方国家是十二年,但到了第九年的时候大概就没有那么严格了;最严格的是前六年,六岁到十二岁,这一段最严格。

 

台湾从2008年开始有一个法规,就是可以申请“在家自学”,可以不去上义务的学校,在家受教育,但要申请。这是从美国学来的,美国叫“Home Schooling”,家庭学校,在家教育的意思,台湾称为“在家自学”。在家自学有两种情况产生,一种是家庭自己教,一个是有不同于体制的另外的学校来教,而政府两者都有规范,家庭自己怎么教,实验学校怎么开——实验学校就是不同于体制的学校——都有。我从2000年开始,在台湾鼓吹在家自学,顺便就鼓吹私塾,所以今年是我提倡私塾的第十一年。到目前为止,读经儿童的在家自学形式总共有三类:在家自学、私塾教育、和读经学校教育;在家自学而扩充为正式的读经团体,还没有申请为正式学校的叫私塾,已经申请学校资格的就叫做读经学校。

 

在台湾,有些地方不好申请在家自学,因为各县市的情况不一样,有家长说,我的孩子想要全天读经,但如果申请在家自学不通过怎么办?我说,不通过那就请假。怎么请假?每个礼拜请五天假就可以了。那请假不准怎么办?请假不准我就不去上学啊。不上学怎么办?不上学他也没有什么办法,除非他派警察来抓。但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发生警察来抓人的现象,只是学校的老师、主任、校长……来骚扰倒是有的,常打电话来:你孩子赶快来上学!要不然给你报辍学、报辍学生,辍学学生是要抓去一个管逃学学生的学校专门管训的,那家长就很紧张;所以虽然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真正有人被罚过,但有些家长受到这种压迫、骚扰,顶不住,于是就让孩子上学去了。大陆是没有这个在家自学的法规,有一阵子,有人倡议说,我们要来争取这个法规,要像台湾一样,有一个申请在家自学的办法;我说你千万不要去,你如果要去申请这个法规的话,就跟台湾一样,家长就要写很多的表格交上去,交上去了以后,一大堆所谓学者、教育官员、教育领导,就要来审查,审查有时候是不客气的,他就来指导你,他什么东西都不懂,他要指导你;而且他替人家的孩子烦恼很多,人家家长已经知道怎么管孩子,他还要来指导他、教他。如果这样的话,像台湾,将来你要成私塾、成学校,也要申请,他也要来检查,你怎么安排都麻烦。所以我说,你千万不要申请,因为我们做的事情不是坏事,而且教育的领导他都知道这是好事,你不必要去告诉他说,我要开一个私塾了,你去找他麻烦,他要答应你也不行,他不答应你又良心不安……你不是找他麻烦吗?所以就这样做。台湾也是,不去就不去吧,这个也是不合法规,它不是不合法律,更不是不合宪法。

 

宪法是,不是赋予,而是保障家长的教育权,所以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个教育权的保有者;不是政府啊,不是学校啊,你要知道,家长有教育权,有自由选择教育的权利,这是宪法保障的。至于法规,法规和法律不一样,法律是对道德不道德做规范,但是这一些规则规条是为了行政,比如说教育,为了推行教育的行政,他必需有一些规则,所以就有了你的孩子必须受基础教育这个义务,这变成一种规定,他不管道德不道德。一个人杀人放火是不道德,但你不可以说一个家长不把孩子送去学校就不道德嘛,你不可以这样讲。所以没有让孩子去上学不是杀人放火这样子的事情,它是法规,不是法律,是国家推行某一种政策,他必须有的一种手续,懂吗?所以有人说,我们怎么可以不申请就不去上学,我们不是犯法了吗?我说你这个不叫犯法,因为犯法的意思是你不道德,你只是不合法规。法律所规定的是永恒的,比如说,损人利己是不道德的,从古以来损人利己就不道德,要处罚,到了现在、到了将来,损人利己都要受处罚,懂吗?这叫法律。至于法规,有没有人说孔子小时候,妈妈织布时他跟着在那里读书,没有上学,要处罚?没有这样子啊,孔子没有上学啊,子贡上学也不是像现在这样:当当当上课了,赶快上课,当当当下课了,赶快下课,没有这样子啊。孔子周游列国,带着学生到处走,那还了得?那鲁国政府不是要干涉吗?没有的。懂吗?你想想,若有校长带着学生出走十二年,政府不管吗?笑话!现在的学校,只要出校超过五小时,就要被教育局立案了,所以现在不能出孔子啊!呵呵呵。这叫法规,这不是永恒的,这只是近代的、近几十年来国家的规定,为了推行教育的规定;以前不是这样,将来可能也不是这样,知道吗?这个要分清楚啊。家长们常为了在家自学苦恼,我跟他说你不要烦恼,你并没有违背道德,你是为了孩子好,只是你所选择的教育方法不一样,不是吗?至于学籍呢,在台湾,在家自学是有学籍的,从我申请之日开始,我的学籍挂在学校,我只是在家教,教几年,再回学校这有个名称叫做“接轨”。但如果没有申请,你脱离学校了,不管台湾还是大陆,这个体制的学籍就没有,没有学籍就没有毕业证书,那大家就烦恼,怎么办呢?因为家长们还是在这个社会运转的习性当中,已经有个认定,认为孩子一定要小学、中学、大学这样子走上来,这才叫受教育。这些都是思想的框限、思想的限制,他的心灵并不广大,乃至于他的眼光也没有开放,他不知道世界将走到什么地步,不知道本来教育是什么意思,他都不懂。如果我们懂得教育的本质,知道我们现在所做的符合教育的本质,我们就应该安心;一些高智慧的家长,自己就会想,我可以不要学籍,但是一般群众都是盲目的,盲目、盲从,大多数的家长不能脱离社会这个机器的运转,他不能脱离,所以他烦恼,那我们也应该通人情替他解决。其实是可以不解决的,但是呢如果不解决它,就不能解决家长的烦恼,我们所能教的学生就比较有限,一般的群众,他就不能来,不能来不是一般群众受限制、受伤害,是他的孩子受伤害,我们是顾虑到这个孩子,所以要给家长安心。

 

促使台湾设立“在家自学”法规的,是两种团体,一个是基督教徒,因为欧美,尤其美国,很多人在家自学,他们这方面资讯比较发达。美国的在家自学又有两种,第一种,是宗教信仰虔诚的家庭,他认为在学校里面孩子会败坏,不能够遵守基督的教导,所以他们要自己教;第二种呢,是一些对知识的态度比较开放的人,他认为学校教得太少,他要让孩子学得更多;大致可分为这两种。在台湾的基督教徒,也是希望孩子受到基督的教育,所以他们也警觉到:我的孩子不要上学;第二种跟美国差不多,只不过大部分是学理工的科学人士,他们认为要用自己的方式,赶快把孩子培养成博学多闻;所以这两个群体,就去争取在家自学法令。

 

我认为这个法规很适合读经界,所以我就编写了一本《读经在家自学手册》,专门发给读经界,我也开“在家自学”的说明会,于是在家自学的人数就往上升;现在全台湾,申请在家自学通过的,一年大概一千人,而读经儿童占了八百,所以大部分都是读经界的家长申请的。对于在家自学的审核,有些县市比较不开放,他们共同流传着一个观念:凡是在家自学的,都不给通过。所以有些县市连一个都不通过,不管申请几个都不通过,后来大家都不申请了,有人更直接迁户籍。在台湾迁徙是自由的,你要迁到哪里去马上就办,三分钟办好,你要从深圳迁到北京,三分钟给你办好,人都不用去深圳;人还在这里,户籍在那边,这是可以的,自由嘛。所以我孩子在这个县市,我的户籍在那个县市,我在那个县市办我的申请,申请好了,我就回家自己教,这在台湾是可以的,比较自由。

 

我们每一个老师啊,将来都要养成一个能力,跟家长沟通的能力,有问题可以回答的能力。这个能力啊,最好是要自己进修、自己读书,我的《网络回复集成点击下载提取码:0928)大家要多看,尤其是要能解决实际的问题,多读书就会具备这种能力。

 

问:有些家长的规划是,让这个孩子从小读到二十岁,但是读到二十岁,他终究要有一个最后的去处,那他后边的路是去书院还是?

 

教授:全对啊,我就讲啊,去读研究生、去读博士啊,或自考大学;他如果想走体制的路,你就读研究生、读到博士,当你以博士的身份出现,没有人会问你你小学读哪里?你居然没有读过小学?不可以!不会的,读到博士就好了,读到博士就不必读小学。

 

全社会的、所有的问题我们都要接受,都要替他想办法,因为有些人是没有时间,或是没有力气想办法的,所以我们要替他想办法,讲着讲着他也就……其实他也不是不了解,他只是故意装作不了解,一直瞎烦恼,其实这些答案他本来也都知道;我们只是要再安慰他,说没关系的,让他安心。如果他的孩子能够真正从三、五岁读到二十岁,他还烦恼没地方去吗?!有些人就是说我就不愿意读硕士博士,你就是博士给我也不需要,有些人就有这个志气,那个孩子也可能是这样的,懂吗?所以家长到那时候也就可以放心了。现在孩子还小,就这样子瞎操心……有人说,我的孩子将来接轨怎么办?我说你孩子几岁啊?我家孩子刚出生两最好健个月。我说才两个月,你烦恼这个问题做什么?真是的!呵呵呵。

 

教育最重要的功效,就是提升一个人的学习能力与兴趣,这才是教育的职责。功课要好,应试成绩要好,最重要的就是学习能力与兴趣,而能力与兴趣又收归为能力,所以提升一个人的能力是教育最基本的职责。而如何提升一个人的能力呢?我们明明看得很清楚,就是读经嘛。你不读经用别的方式也可以,但是总不如读经来得快速,还有这个影响的深远、效能的广大。进德修业,德、业都要学习,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相比之下比较容易,提升他的品德智慧却很难,而知识提升是可以检查的,也是可以用方法的,德性是检查不出来的,也没有固定方法的,你只有熏陶、熏陶、熏陶……用什么熏陶?用有德性智慧内涵的文章来熏陶,而且深深地埋藏在他的心中,让它日渐地去发酵,就是如此,只有这个办法;所以读经的办法已经是全天下最合乎教育的原理、最合乎人性的办法,你再也找不出别的办法了。一般的家长就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我的孩子功课要好,赶快做功课,我说多少的学子,一百年来,多少的学生已经很努力埋头做功课了,功课还是不好,你的孩子会很特别吗,我问你?每一个家长,孩子一出生,天天看到孩子就有无穷的希望,但这个希望呢,随着孩子越长大,希望就越破灭,人生就这样过一辈子。他为什么不老早想,我如何尽这个孩子的本性?各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嘛,我们应该想如何能尽孩子的本性,而不是只有一个空泛的期待,期待我的孩子将来一定怎么样怎么样……已经失败一百年的这种实验,你就不必再参与了。

 

我们教他读经,是合乎教育的本质,我们一直说这个道理,让家长清楚:一个人的人性开发了,他要走什么路都很容易;你要走应试,应试也很容易,应试就接轨了嘛;那不走应试不接轨,他自己也可以成才。教育的最高目的是成才,只要成才,不管有没有文凭、不管接轨不接轨,我们就达到教育的目的。但是这样认识的人不多,所以还是要理想现实兼备,让他有毕业证书;要有毕业证书很简单,功课要好,功课要好很简单,聪明用功就好你不聪明,永远没有好的文凭嘛,你不用功,你也没有文凭嘛,懂吗?要让一个人聪明用功,不是让他赶快做很多功课——要功课好不是努力做功课,这是我的名言——要功课好是要让他聪明又用功,用聪明用功来代替努力做功课;而要聪明用功,是有办法的,什么办法?就是读经!讲来讲去就是这样。不认识到这点,家长永远不安心;我们各位老师如果不认识到这点,也不能安家长的心。所以要认识的很清楚,念兹在兹。

 

问:我们学校有很多不同的班级,学生年龄也都不同,有些是自学的,有些是半自学的,有些是完全不能自学的;老师能否给我们讲一讲,在不同的班级中,老师对班里学生的期望是什么?也就是说老师的奋斗方向在哪里?

 

教授:期望的终点是一样的,所谓知止,这个止是一样的,止于至善。我们如果按照这个班级的管理状况来看,至善就是不管理,以不管理为管理,自我管理。但是方向虽然一样,各个阶层处理应对的方式当然不一样。完全自学是一个最高点,我们希望所有的人都尽快地达成完全自学;所谓尽快,是尽量地快,但是不能揠苗助长。尽快达到完全自学,有两个条件,一个是年龄,一个是心灵。有的人虽然年龄还没有到,但是心灵成长比较快,他也可以替自己负责任;而有人他的心灵成长虽然比较慢,经过相当长久的学习,他也达到相当能够自我管理的程度;所以这不是一定的,这都要个别来观察。

 

假如是以完全自学为理想,完全自学的这个班呢,就不必再去管理——如果真的能够做到完全自学,就不会因为没有人管,他就松散、怠惰,至少直到目前为止,我们并没有发现往负面方向发展的。如果一发现,就要立刻调整,调整到半自学班——所谓的半自学就是老师与同学一起读书——这个班也是尽量不要管理,让他培养完全自学的能力。而对于已有完全自学能力的同学,一发现,就把他转到自学班,所以他是可上可下的。老师平常就要勉励同学,也要跟他说明清楚。一个人能不能自我管理,固然与他的立志有关,但是其实,也有关于他的个性、他的习性;假如说他心志很有意愿,但习性确实不好,非理性常常出现,这也让这个孩子比较不容易达到自学,所以即使他本来想要自学,也只能半自学;这个时候,老师就要请他不要难过、不要怠惰。也就是说,对于一些成长比较快的,要劝他不要骄傲、不要轻视别人;而有这个志气但成长比较慢的,我们要鼓励他:也很好,不要强求自己。就好像我所提倡的数学教育,数学都是自己做,数学好的,往上升、往上走,都考一百分,数学不好的,从他的当下的程度开始做起,他也考一百分;我认为这两个一百分是同质的一百分。这样子,心胸就会坦荡;刚才说了悔、吝,不要悔了,变成凶,要回归吝、要回归到吉。老师、学生、家长的心理都要非常的健康,你才能够推行这种政策。

 

我们国家的教育,一百年来没有教导我们国民具备健康的心灵。每个人都攀比,老师攀比、家长也攀比;学生的学业要攀比啊,大家现在都是三年级,但你做五年级的数学,我怎么做二年级的?他就心理不安。他的心理不安来自老师、家长的心理不安,老师、家长的不安来自一百年来我们教育的失败。懂吗?所以我的理想,在现在的社会中根本不可能实现,但是至少在这个小环境里面,我们要实现。各位,你一定要心理健康,你不要去责备、轻视那些不能够自我管理的人,即使他已经年龄大了,他已经读了很久了,他还不能自我管理,你也不要责备他;只要一个人肯上进,在默默中,或者长期来看,他一个月、两个月不上进,他一年、两年总是上进嘛,这样也就可以了。你不要苛求啊,一方面我们尽其可能,希望一个学生长进,一方面你不可以苛求,这叫拿捏、这叫通达人情。所以你以什么心态去面对呢?我们鼓励他,我们体谅他,然后希望他赶快长进。

 

再来是管理。管理也有各种的情况,班级可以是自读的、也可以齐读的,年纪最小的最刚来的,就要带读;带读的老师是比较辛苦的,齐读以上老师就不会那么辛苦,这是指教学的部份。至于管理则不同。因为所要带读的学生,大多是他年纪比较小,或者刚进来,他的这个秩序或许比较好管理,年纪大的,秩序或许比较不好管理;所以在齐读跟自读之间,就会有需要管理的班级,对于这样的班级,你要常常鼓舞,所以老师要自我锻炼、善于鼓舞。最好我们的老师都能够“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你到哪一个班级去,都马上能够适应,都能够驾轻就熟,这就是你的大智慧。你要从这里培养你的能力,不管分配到哪一班,你都能够清楚认识到这个班的特质。总地言之,越低班的越要用体力,越高班的越要用智慧。

 

首先把目前的班级带好,要尽量用鼓励、鼓舞的方式,鼓舞人要用智慧,你越鼓舞人,你就越不必耗费体力。但是光靠智慧也不够,你只想用智慧,你设想一个所谓“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什么都不做,在那边羽扇纶巾,完了,一塌糊涂!所以有时候你也是要用体力的,要关心他、要在课堂上巡视、要发出声音、要在课堂上带动……等等,这些你还是要用体力实际去做。但只用体力也不行,只用体力的也不见得最好,他可能也不会长进,或长进太少,你眼睛盯着他的时候他还好,你一离开他又放松、他又作怪了;如果这样,也是你没有带好班级啊,是不是?这时候又需要用智慧。所以什么时候用智慧,什么时候用体力,两者之间啊必须平衡,做最好的调配。每一个班的层次,你面对的方法,都不一样,每个老师、学生在其中,都是共同学习、长进;在不稳定的情况之下,我们先把自己的班级稳定下来,将来学校比较稳定了,也可以让各位老师换班、轮流,让大家都有机会来带不同的班级。如此一来,我相信我们这个学校,因为各位的努力配合,会越来越平稳地成长。

 

回归过来讲,总之你要有一个清楚的认知:你在培养人才,你在开发人性,你要提升光明,所以你自己要先光明。一个人心思不光明,到最后,总是不能够把事情做得圆满,而到最后这种不圆满都会回馈到自己身上,这在长远的时间中就可以看出来。所以即使你尽心尽力,但一时还没有看到成果,也千万不要气馁,只要从理而行,依照道理而作,一时的摇摆颠簸,所谓的造次颠沛,你都必于是,他一定是越来越步入康庄大道;所以一定要有长远的眼光。你的心思要长远,你不要怕,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天下也没有白白浪费的工夫;你一定要相信,相信天地之道、相信人性。我希望我们学校的老师都善于鼓舞,每个人都这样鼓舞孩子,鼓舞到班级几乎不用太过费力的管教。如果有孩子确实不好管,你用心尽力还是弄不好,你就与人请教,再弄不好,可以跟教学组长寻求帮助,再不行的话,还可以跟很有经验的学堂校长、堂主们寻求帮助……而如果你找到我,就已经就很差了,呵呵。所以不可能找到我的,事情一定可以得到解决,事情没有多大,请你放心,很多人都想着帮忙你。


【本站推荐】

 

待更新……

本文作者:王财贵,转载自:《王财贵65文集》第二辑《语文教育新典范》。如欲深入了解王财贵教授哲学思想与教育理论,请关注本站,或购买正版《王财贵65文集》进行学习。

(0)
王财贵的头像王财贵嘉宾
上一篇 2024年 7月 19日
下一篇 2024年 8月 2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公益】欢迎加入儿童读经家长共学群……
(加小乐老师微信号: lexi-xiao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