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碰到瓶颈和冲突怎么办?

善问者 读经原理 36

blueily:

想请教一些技巧的问题,今天是大儿子3。6岁、小儿子1。9岁,读经的第四天~

第一天是读三字经(人之初~习礼仪)共100遍,但对他毫无兴趣还会想睡,第二天读论语共40遍,第三天读论语(内容和前一天同)共30遍,第四天还没开始。

大儿子读三字经时还要用手指字,但读论语时就不要了,不知有何方法改进呢?或是一定要用手指字呢?论语在读到第五十遍之后,我念二个字会接下去念整句,是否要让他会背全篇在换下100字呢?

小儿子不强迫读和看,只要他不乱,乖乖听妈妈、哥哥念,他要做什么就不要求了,不知是否可以呢?

回复

共11条回复 我来回复
  • 好学者的头像
    好学者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评论

    乡香:

    恭喜blueily 跨出第一步,开始和孩子一同读经。第一天就能与孩子读 三字经(人之初~习礼仪)100遍,可见blueily深知读经的好。

    我在学校带班级学生读经,还没有实际带小小孩的经验,提供一些看法,希望能对妳的疑问有帮助。

    从王财贵教授、铃木镇一和七田真等专家学者对孩子的教育观点,都有一个共通的看法:

    第一:要越早接触越好

    第二:要接触好的东西(经典)

    第三:要孩子快乐的接触

    我想blueily已经把握到上述前两点,而第三点就需要您多一点的鼓励、赞美,习惯要养成前,都需要一些动力,您的赞美就是最好的动力,可参考“赏识您的孩子”一书。

    另,读经教材可每天选定一范围,反复多次,但每天都要有新的进度。

    以我们班为例:课前一定要读旧的10次,新的10次。亦可特别针对新的多次一点。孩子读到旧的,会特别顺口,轻松而愉快,新的则会辛苦一些。待一些日子以后,可试着让孩子把多次的进度,串起来背,当孩子不费任何力气很顺的读完后,孩子的成就感会让他越来越喜欢读经啰!

    在这之前,父母需要多花一些时间陪孩子读,一定要坚持喔!

    1周前 0条评论
  • 好学者的头像
    好学者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评论

    wunye:

    今天教『弟子规』

    1、老师先念一次。

    2、老师念一次,孩子跟着念一次。

    3、老师讲解图文。

    4、老师再念一次,孩子跟着念一次。

    5、玩游戏(类似大风吹游戏):

    或饮食-“大家一起假装拿饮料喝(咕噜。 咕噜。。)、吃食物(手扒饭动作)。”

    或坐走-“起立/坐下!。”“开始跟老师走。”

    长者先-“我长大了,长得比你们高,我是长者,我先走…”

    幼者后-“你们是幼幼班,Yo yo走最后,你们走在老师后面,因为:『长者先、幼者后』。”

    老师带着一排“火车”边走边念“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念完了敢紧抢位子坐好,看谁最后坐到椅子的人当鬼,得当“长者”带我们念。

    快乐的学习,孩子们一下子就记起来,甚至觉得好玩并央求:“再玩一遍!”

    6、最后再带到花园去实际“演练”『弟子规』的礼仪。

    『三字经』我带过,可能需要很多故事辅助,带孩子死读几次,连自己都觉得不好玩,很痛苦!最后还是选择容易上手,孩子们也不排斥的『唐诗』与『弟子规』。……

    1周前 0条评论
  • 善问者的头像
    善问者
    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
    评论

    blueily:

    您好:请问可否详述带读方法呢?有点不太懂耶~

    何谓开发复读21遍的观念?

    何谓经典复读机、及潜能开发,睡眠学习方式?

    因我一次带二个小朋友,现都已三岁大儿子为主,不是应该要边念边指字吗?

    还有王教授不是说,先读四书中的论语吗?难的会了,三字经等就更容易了,谢谢~

    1周前 0条评论
  • 好学者的头像
    好学者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评论

    黄奕:

    blueily 妈咪

    请容我赞美一下您家的孩子

    您已经有高规格的方式带他们读经了

    有多少三四岁的孩子还读得零零落落呢!

     

    要规律地读经,或是要孩子指字读,送去读经学园最快

    但也很多人和我一样得在家自学

    此时就会考验妈妈的意志力,亲子的沟通关系,与变把戏能力了

    很多方法都可尝试,得请您多阅读网上朋友们的贡献

     

    但是每个人的经验不同

    提出的方法也各异

    难免看得头眼昏花,不知所措

    几个原则可参考

    1。是否可以持续读经下去

    2。是否符合王财贵教授的读经原则

     

    即使是第二点

    您也会发觉当今推广读经的几位大师

    所言也未必相同

    既然来到的是本交流网

    当然得建议您采取王教授的理论

    原因是:

    1,本网归他管

    2。很多人在带读经的路上绕了一大圈,最后还是听他的

    多多交流喔!

    1周前 0条评论
  • 好学者的头像
    好学者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评论

    昀:

    我的两个小孩跟你差不多(大的3。5小的2。2), 由于要上班的原因, 每天大概只能念一两遍经文(而且大部份都是我在念), 到目前为止大约两个多月, 老大可以背出老子1-12章的句子(现在看到21章), 论语第一及第二的一半(现在看到公冶长第五), 唐诗大约八首, 还有少部份的诗经及易经挂辞。 由于我没有特地要他们背给我听, 所以小的学习情况不是很清楚, 不过没关系, 只要他们养成爱看书的习惯就好了。

    一点建议, 仅供参考。

    1周前 0条评论
  • 好学者的头像
    好学者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评论

    天津清羽:

    我特别喜欢唱反调呢,这里有个wunye 先生的话不可取,那是自己本身对经典没兴趣的缘故,成人读经要深入义理,儿童读经开始全在规矩。教学不是游戏,他那样教还不如说是游戏。在下认为绝对不可以,圣贤教化根本在于端正落实,背诵入门只是基本功。又想教育出人才,又想不让孩子吃苦受点小罪,天下可有这等便宜事,还有如果孩子洗手如果不洗干净,您会让他用脏手拿东西吃吗?所以读经教育孩子过背诵关必然是基本功,莫非洗手重要,洗心换志便不重要??

    1周前 0条评论
  • 好学者的头像
    好学者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评论

    宓山行者:

    wunye 老师用心良苦。但我担心会得不偿失。“蒙以养正”,演练或者游戏应有助于孩子们对经典的体认才好,若流于嬉闹,恐将事与愿违,——即使记住并理解了所学内容的字面意思,却会因生不出恭敬心而难以培养其正知正见。

    天津清羽的看法给我以启示:经典所令我们折服的,是其洞达宇宙苍生的义理。

    仅供参考。

    1周前 0条评论
  • 好学者的头像
    好学者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评论

    wunye:

    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孔子尚且因材施教,希望大人也能偶尔站在孩子的角度、立场去想想。

    登上山顶有很多条路可走,经典教育或可以“诵读20遍”为基本功,若该路不通时,可以想办法“找路”或“疏通”-辅以图文解释、游戏、手指谣等辅助教学,快乐读经有何不可?

    杜威:“学习是经验的表现。”

    游戏并非一定流于嬉闹。游戏可以是一种方法,当我们实际到花园去“应用经典”-

    老师念『弟子规』:“长者先 后者后”,Baby们就会自动走到老师后面去,表示Baby们是理解的,教他们不用几分钟就记起来!往后一时想不起来,也能透过当时教学的情境去诱发记忆。我绝对相信孩子的潜能无穷,希望我不会滥用,而能小心保护他们富有学习热忱的“种苗”。

    二、“童蒙养正”

    养正,是指培养其端正的心性及行为。这些我也有在要求,并落实于生活中,然亲师配合效果为佳。

    三、“多元智慧”

    迦纳教授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有八种智慧的潜能。而家长或老师则是开启(或不幸的关闭)孩子各项潜能的关键人物,这八项智能分别是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作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慧和自然观察者智慧。

    孩子在各个成长阶段有其成长任务,当“敏感期”过去,教育就事倍功半!wunye希望在Baby班时期做“洒种”的工作,提供孩子们适当的视、听、味、嗅、触等感官的刺激,丰富多元教学,经典教育是其一,但不自限于书里教学。我希望Baby们对经典这样好的东西的初体验是正向、有趣的,促使他们有“兴趣”继续精进,接下来的教育就换家长和其它老师接手培植,未知孩子会在哪个领域开花结果。

    四、井深大:““动机”才是成长的最大原动力。”

    我想:诵读经典也许类似读着难以理解佛经可使脑波稳定开启其它智慧,但是对于已经无法安坐下来“读经”的孩子,脑波显示无助学习…

    五、资赋优异和创造性是两回事,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思考形式。

    智力优异映出一种俗称的“聚敛性思考”,这种思考方式循着平常的思考轨迹移动。有才艺的儿童则正好相反,他们倾向于以偏离聚敛性思考方式的“扩散”方式来思考。

    六、“圣人教化于无形”-

    再者,经典读得再多,还不如师长“以身作则”——若言教重于身教,巿面上已有读经覆诵机、CD,是否就不需要老师了?

    井深大:“教育并非只是要教,或是要为孩子做什么,而是借着养育孩子的过程把价值观念自然地传递给他们。”

    Dr。 David Elkind:“提供孩子丰富和具有刺激性的环境,同时也充满温暖和爱,并让孩子能自动自发地学习。唯有在这种充满支持而没有压力的环境中,孩子才能获得安全感、健全的自尊,并拥有学习的长久热忱,真正准备好去面对一个变化多端且难以适应的世界!”

    1周前 0条评论
  • 好学者的头像
    好学者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评论

    天津清羽:

    再次说一下,童蒙养正的“蒙”重点并非完全在启蒙上,还有在蒙住盖住遮住上,遮盖什么?遮盖的是杂思妄念的纷飞,中国的古圣先贤都是用这个方法教化,不止对儿童,即使对成年人,修养学习的开始就是先不让你起分别心,所以读经典严格来讲是一种非宗教性质的软修行法。三字经说的“教之道,贵以专”,一个专字就足够了,所谓游戏教学快乐教学,对于培养孩子的真实智慧和福报,都没有什么好处,一个人一辈子总要吃点苦头,从小吃点苦头总比长大了吃好,真正的福分是到老年可以安享的到才算数。

    从wunye先生所言就可以看出,其思想知识很博也很杂,一会儿是杜威的经验论圈子一会儿又是“圣人教化于无形”,至于中国文化自家的经典倒没有举证呢?快乐或者烦恼痛苦都是有形而非无形了;至于Dr。 David Elkind的:“提供孩子丰富和具有刺激性的环境,同时也充满温暖和爱,并让孩子能自动自发地学习。唯有在这种充满支持而没有压力的环境中,孩子才能获得安全感、健全的自尊,并拥有学习的长久热忱,真正准备好去面对一个变化多端且难以适应的世界!”我给四个字的评语,也许我粗鄙习惯了希望不要见怪,呵呵,这四个字是“胡说八道”,或者可以加上“片面极端”,他的片面引来我的极端:)。感情上觉得是理性的未必真的是理性,理性的智慧的高明的往往就是最简单的,一个字“念”,读诵经典就是老老实实去念,,念念皆在经典不起丝毫分别,才是读诵的要求,没什么好商量的,你快乐也好悲伤讨厌也罢,拿起经典来只需要放下一切老实去读,不懂最好,了无分别,定久自然慧开,记忆的住了死学后才可活用。

    所以说,缺乏平淡的真实的力量,都是别人的话,没有自己的感受算不得数,将来遇到问题多了怎么办?所以您以后如果不是教《弟子规》而是教《论语》《中庸》这样的请问,如何让儿童做游戏而快乐呢,呵呵。如果可以是您智慧福报都一流呢,正是我等所心愿!

    真的为他们好不是为了让他们得到一时的轻松和快乐,当然我们也要避免另一种极端,对于学习来说平淡持久造就真实的习惯,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未来取得的大成就两者之间,还会有很多刻苦的经历,不是游戏可以完成的。

    1周前 0条评论
  • 好学者的头像
    好学者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评论

    宓山行者:

    清羽兄说得在理。但“胡说八道”一语任怎么说也刺眼。毕竟都是同仁,旁敲侧击大可不必,但也不能因直言不讳而有违温柔敦厚吧。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   wunye 兄当可谅察。

    宓山多嘴。

    1周前 0条评论
  • 王财贵的头像
    王财贵
    王财贵,字季谦,祖籍福建,1949年生于台湾。文礼书院院长,全球读经教育首倡者,当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师承掌牧民先生与牟宗三先生,五十年勤学会通中西文化,五十年体证接续儒家道统。继承并传续阳明“心学”,提出“格物致知”新解。以一元带动多元, 提出“全盘化西”。以孔孟理想、康德哲学及天台判教为宗,以高度的智慧,阐明教育之一目的三原则,构建圆融无碍的儿童读经教育。
    评论

    请注意!这是一个必定会发生的冲突,迟早会发生的。尤其当读经的圈子愈扩愈大时,会愈多这种论诤出现。朋友们需要尽早在这方面有所警惕,有所抉择,或有所融摄安排,并有自己应对这种冲突的说法。

    因为,首先,读经只是少部份人在读,读的读,不读的不读,反正了不相干,此时没问题。后来,有些比较敏感的教育界人士也注意到了,他们初听之下,觉得匪夷所思,不符教育原理,于是起而攻之,此时壁垒分明,一看就知,或者有辩论,但因为各执己见,辩起来也没什么作用,只好回复各遵所闻,各行其是,要教就教,不教也罢,此时问题也不大。以上两种冲突,是读经与外部的冲突。但读经也有内部的冲突,这表面上看是比较不严重的。但深一点看,这是比较严重的。至少,如果这种冲突处理不妥,如同同室操戈,是会伤感情的。这内部冲突是:当读经的理论渐渐普遍了,很多人都渐渐接受了。但有的人接受得较纯粹,实践得较为彻底,处处证实读经理论的正确性;有的人是用主流的教育思想来吸收,不完全反对读经,接受与主流思想不相违悖的部份,结合在主流教学中,以补主流教育的不足;顺着主流而下,有着相当服人的理论强度,并且也产生令人一般人惊叹的教学效果,故令人深信不疑,这种结合式的理论和做法,因为面面俱到,很有安全感,所以往往更有感染力和传播力。老实说:“读经”观念的普及,这些人功不可没。

     

    我曾归纳二十世纪以来所谓主流教育的基本原则,为三:第一,实用原则;第二,类化原则;第三,兴趣原则。

    所谓实用原则,即是:教学要求“有用”,这当然是“天经地义”的原则,没有用的工作做它作甚?这个原则,甚有力量,现代化之科技与民主,必需靠此原则建立。

    所谓类化原则,即是教材要以类相从,从浅到深,由易到难,按部就班。这个原则亦很重要,因为它是知识教学必要的原则,没有这个原则,一切知识教学,尤其是精密的科技知识,都要垮台。

    所谓兴趣原则,即是注意到一个人必需在“兴趣”中学习,才有效果,不仅才有当前的效果,而且还可以有自愿学习的长远效果。所以教学者必需想办法提升一个学生的兴趣。其中又牵连到实用原则,因为如果马上有用,学生就显得极有兴趣,学习效果便好;如果不实用,就兴致缺缺;所以教材必需切近于实用;又牵连于类化原则,因为如果不就其浅显能懂的教学,学生听不懂,学不会,就没兴趣;没兴趣,教了等于白教;又如果没有了童年的快乐,将会压抑人格的发展。

    我认为以上三原则,都是天经地义的,不可否定的。所以才能流传全世界,因为人都是不很笨的,如果没道理,怎能流传全世界这么久呢?

     

    不过,要注意的是:有关“实用原则”,在近代西方,尤其在学校中,所谓的“用”,不管是现在要用,还是将来要用,大体是指知识谋生之用,社会适应之用。较少关于品格理想德行智慧等生命境界之用。老子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实用主义所讲求的用,就是有之以为利之用,这是西方近代学校教育追求的主轴。至于“无之以为用”部份,西方人也有一些,但他们放在教堂里。中国人的“全盘西化”,并没有把他们的教堂也化进来,又平白丢弃了经典,所以近数十年来,中国才是世界上最真正的“实用主义”国家,一切以“实用”为考虑。但所考虑者,不是西方积极意义的“科技与公民”的实用,乃是一种消极意义的“生存竞争”之实用,即“利害关系”的考虑,久而久之,即养成功利,自私的心理,如在学校争成绩,在社会争名利,科学走仿冒,产品搞伪劣,都是很“实用”的。

     

    有关“类化原则”,既然它是知识学习的原则,西方人只把它放在知识的教育中用。所以科技的学习都遵此原则, 慢条斯理的,毫不紧张的懂了才教。至于宗教,西方人并不遵守类化原则,所以数学要从“儿童数学”教起,但宗教却但没有所谓“儿童基督”“儿童上帝”。到了中国,我们就把“类化原则”用于一切了。认为一切都要从浅的开始教,要前一步教会,才可以教下一步。明明违反了全盘西化的这块“金字招牌”。

     

    有关“兴趣原则”,西方的心理学家“考察”“发现”儿童的“兴趣”所在,是用“观察”“统计”的方法。其实,观察统计的方法用在科学研究上,用在“物之理”的研究上,是比较有实效的(当然,讲到最深处,观察不仅是无效,而且反而是一种障碍,此另当别论)。但用在“人”身上,是有相当限制的(此则西方心理学家所不自知者)。一来,现在观察的,是从“现在”世界中“取样”来的“人”,如果所观察的是现代的美国儿童,则他们的“兴趣”已经是“他们的兴趣”了,再怎么观察,也是“那个样子”,也是以“他们已经养成了的兴趣”为“兴趣”。这能作普天之下的孩子的“标准”么?又,如果有人感觉:“对,对,我家的孩子就是如此兴趣的”,我们是否可以问:到底“因为你家孩子和美国那些孩子成长经验差不多,所以他们兴趣差不多。”还是“人性本来就应是这样,所以差不多”?当然,真正的答案或许很难定。不过,纵使答案是“因为人性本来应该这样,所以才差不多”,这也不是西方人所原来想到的。因为现代化的科学(人文科学即是向自然科学学到方法的,所以自己甘愿自称“人文科学”,因此,一切都是“科学”)是不论“人性”的。此“不论”,不是他们没有能力或还没论到,乃是根本不可以论的,因为“人性”不属于“科学”,谁论到“人性”,谁就是“反动”。又,西方的“人文科学”所观察的,或者只是当下的“切片”,就“实话实说”了。或者,也可以“追综”,但其追综,只能追个十年,二十年,了不起三五十年,而“人生”是“百年”,人类是“千万年”,又要如何“追综”?当然,这是“人文科学”所不必管的。所以说“违反兴趣”会影响“人格发展”,怎么看“人”之“格”呢?这也是一种西方文化的大限制。

     

    呀,迤逦写来,写多了,谈远了,供朋友们参考。或许应该用一本书写出来,才可全面讨论。要不然,看了上面一斑,以为我反对西方,反对实用,反对理解,反对兴趣。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以为事有多途,理未易明,我们读书,不可不信书,亦不可尽信书。听人说话,不可片面听,亦不可全面听。这时代(其实是任何时代),我们需要有心人一起携手合作,人人都敞开心胸,不要固敝,不要自以为是,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多闻阙疑,多见阙殆,随时长进。

     

    读经,有的人信之深,教起来,三岁儿童一坐能读两个小时,还不亦乐乎。有的老师信心不足,一教一二十分钟,儿童即燥动不安,连呼没兴趣,用了游戏以后,成效才出来。这些都是他们“真实看到,真实感受到”的“事实”,大家都有证据,谁是谁非呢?

    读经,有的人信之深,就教这一科,其它学习尽量搁置,他们认为,把读经读好了,其它学习就容易了,而且将来思想灵动,创造力强。有的人不敢坚信,以正统功课搭配上一点读经,认为多元的心灵,需要以多元的科目才能养成。各有思理,谁是谁非呢?

    我常说:福气大的,多读点经;福气小的,少读点经;没福气的,是读不到经的。或者应该说:读经多了,福气就大;读经少的,也有小福;没读经的,真没福气。

    所以,以我的看法,读多,好处大,读少,亦有好处。在人各自取之耳。

    希望读经人各陈所见,但都要基于“不忍人之心”,互相劝勉才好。于是,或者你把他拉过来,或许你被他拉过去。但拉来拉去,还在读经中,都是朋友也。

     

    至于我,千万不要问我的意思,不要听我的意见,因为我只有一个劝:多读经吧!这是此时代唯一保命之方呀!读了教了便知,读多教多了更知。不教不读,是不会了解的,教少读少,受用是不大的。

     

    有时候,人的思考是否可以多元些,譬如:遇到瓶颈了,一般的反应是:我如何突破这个瓶颈?于是去研究瓶颈的性质,并参考许多理论,求其解决之道。但,是否可以有另一种想法:先想想:这瓶颈可能是假的,是自己找来的。只要我把把心思换一下,眼前便豁然开朗,并无什么瓶颈。也不必寻求什么解决之道,也不必用什么努力,就通过了,就解决了。

    是不是可以建议,凡是遇到读经瓶颈的人(乃至于遇到人生一切瓶颈),试试别的想法看,有了别的想法,就有了别的作法,有了别的作法,或许有了别的体会。

    人间的想头,有两个方向,善用者,为有智慧。孔子说:“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又云:“以约失之者,鲜矣。”老子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所不为。”佛家认为:众生努力的“制造”了这一个麻烦的世界,然后对这些麻烦,再来“努力想办法”以解决它,于是产生了许多悲壮动人可歌可泣的“事业”,殊不知“一转念间,烈焰成池”,殊不知“狂心顿歇,歇即菩提”……喔,又说多了,即此打住。

    总之,理非一端,大众所见者未必是,一己所见者未必非。以往所信者未必是,今是所得者未必非。

    但,如果不愿尝试看,也不要紧,大家还是关心教育关心读经的朋友,不要伤了和气!继续读经为要,其它小言小语,都是不重要的。

    祝福大家,祝福一切人。

    2006/05/22 11:53am

    1周前 0条评论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搜索一个关键词,直达您所关心的教育问题……
(点击底部菜单【本站搜索】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