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应该怎样让孩子读课外书

善问者 阅读作文 38

烟台有一家长说过一句名言:一个人十年不看报纸小说电视,十年后仍能看懂,证明看报纸小说电视对人没长进。

读近人传记发现,不管胡适,冰心,苏步青还是毛泽东等,都在七八九岁,“偷看”了《三国》《水浒》一类的小说,这也似乎是私塾学童的通例,而今,十二三的孩子仍然卡通奥特曼,几乎大学生也很少看原文古典小说,原因何在?

我以为,人都有好易恶难之情,古人教学,先经后史,禁止小说,没有其它娱乐节目,孩子唯一消遣,便只能偷看小说以取乐了,当时的古典小说,也就相当于今天的卡通漫画了。

而今,是五色令人目盲之社会,有了浅薄刺激的东西,使孩子很难振拨,只要环境中有浮浅的东西,孩子即使读经,也很难主动去看古典小说了,包括初高中的读经的孩子,因为今人的著作中很难有好的作品。

所以我做了一个决定,对在家自学的孩子,把所有浅薄的东西,都收起来,书架上只留伟人传记,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每天实际读经九小时,想消悉解闷,只能看这些书,别的没有,不看也无所谓,一旦孩子把读《史记》变成消愁解闷了,这个社会就有希望了,以要言之,人皆有堕性,浅薄的东西多了,只能消沉,很难从浅薄的上升至深远的,下手便是经典,不接触别的,久之,《资治通鉴》类的便变成浅薄的了,这类书浅薄了,读书人便高远了。

回复

共1条回复 我来回复
  • 王财贵的头像
    王财贵
    王财贵,字季谦,祖籍福建,1949年生于台湾。文礼书院院长,全球读经教育首倡者,当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师承掌牧民先生与牟宗三先生,五十年勤学会通中西文化,五十年体证接续儒家道统。继承并传续阳明“心学”,提出“格物致知”新解。以一元带动多元, 提出“全盘化西”。以孔孟理想、康德哲学及天台判教为宗,以高度的智慧,阐明教育之一目的三原则,构建圆融无碍的儿童读经教育。
    评论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盖所立者高,则所见者远也。

    此帖,我以为甚是。宜可转告所有读经老师及家长。

    (但举“胡适,冰心,苏步青还是毛泽东等,都在七八九岁,“偷看”了《三国》《水浒》”等为证,应取其文意。不是要宣扬三国水浒也。其它姑不论,但毛之所以未能以王道治国,我以为三国水浒害之甚深。人若一生只信三国水浒,则其人品功业亦从而可知矣。)

    我建议读经儿童既能识字,则其一切知识的学习,皆归付给他自己,因为他已可以读一切的白话文。白话文以伟人传记,德育故事,艺术评介,自然百科为主。一般童话、儿童文学、及历史故事,理多不正,事多无聊,不看也罢。

    如在意儿童解读文言能力的家长或老师,可以在儿童能诵三五万字以上经典,而年龄在九岁十岁以上,颇有文言敏感及理解能力时,让他开始文义理解之训练。此时,如无人讲解,可以鼓励自行看经典之注解及翻译。看懂也可,看不懂也可,亦即“懂其可懂”即可。当然,若要做扎实工夫,可用“移注法”。所谓“移注法”,即在不了解的字句处,将注解抄到字句旁边。此法亦可供大人们想用实功者使用。

    先译解背过的经典,再将古文观止整本译解一两遍。则可看资治通鉴,及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及史部一类的书。史部读过两三部,再看集部,则如看报纸矣。

    当然,如能忍得住,在未背诵二三十万字之前,不必急着开发其理解力。盖时机稍纵即逝,背诵经典之能力,有时而穷,而读书,不管白话文言,一生皆可。而且背得愈多,将发得愈大也。

    故欲以史记当消遣,而变资治通鉴为浅薄,真大眼目也。

    1个月前 0条评论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公益】欢迎加入儿童读经家长共学群……
(加小乐老师微信号: lexi-xiao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