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中国学生的数学兴趣?
他山之石 会作题不会做研究 奥数金牌失色
新华社/香港十九日电 2004。12。20 中国时报
“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成就不了数学大国梦,而让孩子多看几本名人传记,对培养孩子对数学、对基础科学的兴趣则大有裨益。”“国际华人数学家大会”主席、“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院士说。
“如何培养中国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正在香港举行的第三届“国际华人数学家大会”上,这个问题不断被提及。
丘成桐说,数学是做研究,奥数是做题目;获得奥数金奖只能证明考试的能力,而不代表研究的能力。研究的根本是找问题,奥数只训练做别人的题目,而不知道做自己的题目。
他教过好几个得过奥数金奖的中国留学生,这些学生的学问太狭窄,考试有能力,思考没能力,甚至不能毕业。
浙江大学数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光彪讲座教授刘克峰说,在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名校,他见过多位得过奥数金奖的中国留学生,成功者寥寥。“成绩很好,但研究能力差,这就是中国应试出来的学生。”
他认为,让孩子参加奥数班做些题目,作为一种约束贪玩孩子的一种手段可行,但不能作为强化训练。“国外做奥数的学生都是因喜欢而去做,没有系统的训练。中国现在很多学校应对奥数比赛的训练方法力,把学生的好奇心都扼杀了。”
与会的数学家们认为,在引导学生对数学、科学的兴趣上,新闻出版界应担负义务。
丘成桐认为,出版社应多出名人的传记,“年轻人要有偶像,但不能只有歌星、影星,也要有科学家。人是需要榜样的,心中有了楷模,就会有努力的方向。”
此次“晨兴数学奖”金奖得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辛周平说,当年媒体对华罗庚、杨乐研究成果的报导,吸引他踏上数学的“不归路”﹐发现数学是那样美!多位与会数学家也说,当年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激起了多少人对数学的兴趣,影响了多少人的选择。
-
这个问题是近一百年来,中国,包括两岸,乃至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等地,亦即,一心想要“迎头赶上西方科学”的东方民族们,其政府及他们国内所谓的教育家所应痛切反省的问题。
我十年来也一直在思考数理教育的问题,因为这是个非解决不可的历史性民族性大问题。
我想,数理,亦即科学的教育,必亦有其基本原理与操作法则。
很明显的,数之理,物之理,皆不离人心,安有那么困难的,以致于让这么聪明又用功的东方民族学生学得那么痛苦,中国的儿童及青少年要付出那么大的代价去学数学物理,而竟一百年还是落后——我对这点一直非常愤恨不平。
我想,一定是我们走错了教育的路。——这在我的演讲中,曾有简单的讨论,尚未有详细的开发。
我虽不是科学家,但我愿做教育的研究,“科学教育”也应在“教育”的范围之内。学科学的人如果不懂教育,则不可以让他们来主导科学教育。但学教育的人,应好好研究科学教育的本性,把科学教育办好,让儿童青少年不必花那么多的精力去学科学,而让整个国家民族出科学家,对世界有科学的贡献。
尤其,所谓“读经教育”,其基本用意,就是要让教育回归到教育的本质。语文及文化教育有其本质,这本质,我们似乎抓到了,现在已开始有大量而丰盛的验证了。而数学科学教育,也应有其本质,吾人如何把握之?既把握了原理,其次,也应落实于教学,我希望让数学科学的学习变得很轻松自然,而有成效,以取得社会及学界的信服。
所以,我们一定要成立基金会,做一系列有所谓“学术性”的学理建立。又应成立读经学校,而有所谓“学术性”的实验研究报告。
以澈底改变五四以来近一百年的科学教育的错误,以挽救天下莘莘学子,且为国家培养国民的科学态度,且让科学人才辈出不穷。(2004/12/23 11:03pm)
5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