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成为专家学问是当代文化堕落的一种现象吗?如何看待读经与小学的本末轻重关系?

善问者 蒙学小学 181

三、王教授说:“现在,文字声韵训诂三学,都成为“专家学问””这其实是,像国学大师章太炎、陈寅恪等都是从小开始学《说文解字注》,这并不和读经背经矛盾,反而是互相促进互相补充!……

回复

共1条回复 我来回复
  • 王财贵的头像
    王财贵
    王财贵,字季谦,祖籍福建,1949年生于台湾。文礼书院院长,全球读经教育首倡者,当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师承掌牧民先生与牟宗三先生,五十年勤学会通中西文化,五十年体证接续儒家道统。继承并传续阳明“心学”,提出“格物致知”新解。以一元带动多元, 提出“全盘化西”。以孔孟理想、康德哲学及天台判教为宗,以高度的智慧,阐明教育之一目的三原则,构建圆融无碍的儿童读经教育。
    评论

    读经不会和任何学科冲突,只会提升各科的学习能力,包括数学自然科,何况是说文解字,当然和读经不相冲突,而且可以互相补充,我并不反对文字声训诂之学,唯其中有先后本未之别耳。

    小学成为专家学问,并不一定是堕落的现象,文化堕落最主要的原因是不读经,而不是三学不普及而列为专学所致。考文字声韵训诂学问之兴,本为解经,顾炎武以前大概如此,乾嘉之后,乃渐脱离解经而独立成学,自号朴学,一门学问能独立成学,代表此一学问之成熟,是可喜之事也。自古以来确有以小学名家,而不可称为"经学家"之人,清世中叶以后,此风尤盛,人才辈出,如段玉裁之于文字黄季刚之于声韵等。

    故我认为小学之成专学,是小学之可喜可贺,非文化堕落之象也。文化堕落之象在不读经。如果读经风气再起,世人自然会因而多关注文字声韵训诂之学,后世有性情之偏好肯用烦顼工夫者,可能会再有文字声韵训诂之专家出现。读经风气既衰,小学失其大用,更沦于冷僻之专家手里,且将难出小学大师矣。

    故吾人只一意向前推广读经,而较不措意于小学之兴衰,盖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此亦本末之辨也。

    小学既是为了解经,如今读经之人若能精通小学,兼成小学专家,于解经更形方便,当然更好。但我前文以为,如一己不能从头到尾精通小学,可用古来小学家之成果,其解经的效果相差应不致太大,一人之精力有限,或不能兼及,当善用工具也。

    当然如有人自认为聪明绝顶,且精力旺盛,兼而能之,谁云不可?

    然聪明用功欲如章太炎陈寅恪,恐不甚容易。据闻陈寅恪小时过目不忘,能完全熟诵十三经及诸史作,且少时对说文等书下过苦功,于经传诸史诗赋能字字精解,又游学美欧诸国,通世界十九种语言,因读书太多,倒致晚年目盲。金岳霖回忆陈寅恪:有一天我到他那里去,有一个学生来找他,问一个材料。他说:“你到图书馆去借某一本书,翻到某一页,那一页的页底有一个注,注里把所有你需要的材料都列举出来了,你把它抄下,按照线索去找其余的材料。”寅恪先生记忆力之强,确实少见。

    他博学之甚,讲到白居易的《琵琶行》时,居然考证出了那个在船头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商人妇,祖籍何处,什么人种,什么年月、什么岁数入的妓院,在长安属第几流妓女,何时退居二线,何时嫁与做何生意的商人,属于二房还是三房,是妇人还是妾身,等等。因为研究这些鸡毛蒜皮之事,文革时,被指为颓废无用之学,居然也成其罪状。

    我以为今人有陈氏之聪明与爱好,可效陈氏之专精。若无此聪明与爱好,恐泥于小道也。陈寅恪已能博学矣,学界一直期待陈氏能著作如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一类之书,以为必有大补益于后世。陈氏却花十余年功夫写作柳如是别传,论再生缘等书,终无见高识远之作传世,含其学问而死,亦云悲哉。

    世间之为学者,聪明才智过人之士,往往因博雅而博杂,因博杂而博辩杂耍,以之自乐,以此相往来,尤其走入小学考据一途,斯乃清平盛世游手好闲之业,内无关乎诚意正心,外无益于国运民命,非圣人之道,庄子云:天选子之形,子以坚白鸣,亦学问之失其本也。

    今世若出人才,吾不愿人才之若此也。

    6个月前 0条评论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搜索一个关键词,直达您所关心的教育问题……
(点击底部菜单【本站搜索】即可)